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库车坳陷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裂缝表征及有效性评价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创新点第8-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2页
    1.1 题目来源第13页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1 国外储层裂缝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2 国内储层裂缝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3 研究区储层裂缝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1.5 工作量及主要成果和认识第19-22页
        1.5.1 工作量第19-20页
        1.5.2 主要成果第20-22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2-31页
    2.1 构造特征第22-25页
        2.1.1 构造背景第22-23页
        2.1.2 断裂和背斜体系第23-24页
        2.1.3 构造演化特征第24-25页
    2.2 地层特征第25-26页
    2.3 沉积特征第26-27页
    2.4 储层特征第27-29页
        2.4.1 岩石学特征第27-28页
        2.4.2 物性特征第28页
        2.4.3 成岩演化特征第28-29页
    2.5 成藏史第29-30页
    2.6 地应力演化史第30-31页
第3章 裂缝识别及其地质成因类型第31-47页
    3.1 裂缝的岩心识别第31-34页
        3.1.1 天然裂缝第31-33页
        3.1.2 诱导裂缝第33-34页
    3.2 裂缝的薄片识别第34-35页
    3.3 裂缝的成像测井识别第35-37页
        3.3.1 天然裂缝第35-36页
        3.3.2 诱导裂缝第36-37页
    3.4 裂缝的物性识别第37-40页
        3.4.1 岩心孔渗分析法第38页
        3.4.2 试井分析法第38-39页
        3.4.3 压汞分析法第39-40页
    3.5 裂缝的地质成因及其特征第40-46页
        3.5.1 构造裂缝第40-43页
        3.5.2 天然水力裂缝第43-44页
        3.5.3 成岩裂缝第44-46页
    3.6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裂缝的形成和演化第47-56页
    4.1 裂缝的形成第47-49页
        4.1.1 构造裂缝第47-48页
        4.1.2 非构造缝第48-49页
    4.2 裂缝的演化第49-53页
        4.2.1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第49-51页
        4.2.2 构造裂缝第51-52页
        4.2.3 非构造缝第52-53页
    4.3 裂缝形成和演化的模式第53-54页
    4.4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5章 裂缝发育程度的影响因素及主控因素分析第56-67页
    5.1 影响因素第56-63页
        5.1.1 岩性第56-58页
        5.1.2 沉积微相第58-60页
        5.1.3 成岩相第60-61页
        5.1.4 岩石力学层厚度第61页
        5.1.5 断层第61-62页
        5.1.6 古构造应力第62-63页
    5.2 主控因素分析第63-66页
    5.3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6章 裂缝的分布规律研究第67-84页
    6.1 背斜相关裂缝的露头模型第67-69页
    6.2 褶皱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分析第69-71页
    6.3 背斜相关裂缝的井眼模式第71-73页
    6.4 井眼中裂缝的构造解析第73-81页
        6.4.1 裂缝产状校正第73-74页
        6.4.2 岩心归位刻度第74-76页
        6.4.3 裂缝构造解析第76-81页
    6.5 裂缝分布的概念模型第81-83页
    6.6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7章 裂缝的有效性评价第84-100页
    7.1 成岩作用对裂缝有效性的影响第84-85页
    7.2 裂缝有效性参数的定量计算第85-96页
        7.2.1 裂缝宽度第85-92页
        7.2.2 裂缝密度第92-93页
        7.2.3 裂缝孔隙度第93-94页
        7.2.4 裂缝渗透率第94-96页
    7.3 裂缝有效性的产能评价第96-99页
        7.3.1 米采气指数的建立第96-97页
        7.3.2 裂缝有效性的产能评价第97-99页
    7.4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8章 结论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14-115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濮凹陷盐湖相含膏盐岩层系成烃与成藏效应
下一篇:原油中苯基及含氧多环芳烃的地球化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