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论文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导言 | 第9-17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0-11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五、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家庭源危险废物管理问题概述 | 第17-27页 | 
|     第一节 家庭源危险废物的概念与分类 | 第17-20页 | 
|         一、家庭源危险废物的概念 | 第17-19页 | 
|         二、家庭源危险废物的类别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家庭源危险废物的特征 | 第20-22页 | 
|         一、家庭源危险废物具有危害性 | 第20-21页 | 
|         二、家庭源危险废物具有资源性 | 第21-22页 | 
|     第三节 我国家庭源危险废物管理的立法现状及缺陷 | 第22-25页 | 
|         一、家庭源危险废物管理的立法现状 | 第22-24页 | 
|         二、家庭源危险废物管理的现有法规及规范的缺陷 | 第24-25页 | 
|     第四节 家庭源危险废物适用传统收集处置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         一、市政回收处置方式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         二、流动回收者回收处置方式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强制回收制度适用于我国家庭源危险废物管理的作用 | 第27-32页 | 
|     第一节 强制回收制度概述 | 第27-29页 | 
|         一、强制回收制度的基本内涵 | 第27-28页 | 
|         二、强制回收制度的功能 | 第28-29页 | 
|         三、我国强制回收制度的立法实践 | 第29页 | 
|     第二节 强制回收制度适用于我国家庭源危险废物管理的作用 | 第29-32页 | 
|         一、预防家庭源危险废物的污染风险 | 第29-30页 | 
|         二、促进家庭源危险废物的资源化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家庭源危险废物强制回收制度域外实践经验 | 第32-40页 | 
|     第一节 德国家庭源危险废物强制回收制度实践经验 | 第32-36页 | 
|         一、德国电子电气设备强制回收制度实践经验 | 第32-35页 | 
|         二、德国废电池强制回收制度实践经验 | 第35-36页 | 
|     第二节 加拿大家庭源危险废物强制回收制度实践经验 | 第36-37页 | 
|         一、明确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 | 第36-37页 | 
|         二、以“生产者责任组织”为纽带开展具体回收工作 | 第37页 | 
|     第三节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思考 | 第37-40页 | 
|         一、国外经验的借鉴意义 | 第37-38页 | 
|         二、基于我国生产者及消费者实际情况的思考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构建我国家庭源危险废物强制回收制度的建议 | 第40-49页 | 
|     第一节 家庭源危险废物强制回收制度的适用对象 | 第40-42页 | 
|         一、确定实施对象时应考虑的因素 | 第40-41页 | 
|         二、圈定现阶段家庭源危险废物强制回收制度的实施对象 | 第41-42页 | 
|     第二节 家庭源危险废物强制回收责任主体及其责任 | 第42-45页 | 
|         一、销售者的接收责任 | 第42-43页 | 
|         二、生产企业的回收、处置与循环利用责任 | 第43-45页 | 
|     第三节 其他参与主体的辅助性义务 | 第45-46页 | 
|         一、政府的扶持、监督义务 | 第45-46页 | 
|         二、消费者的协助义务 | 第46页 | 
|     第四节 完善配套制度 | 第46-49页 | 
|         一、发挥押金-退款制度的作用 | 第46-47页 | 
|         二、制定家庭源危险废物的贮存标准 | 第47-48页 | 
|         三、建立信息通报、资金担保制度 | 第48-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或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