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1 性意图知觉的定义 | 第11页 |
1.2 性意图知觉的性别差异 | 第11页 |
1.3 性意图知觉性别差异的的理论解释 | 第11-14页 |
1.3.1 过度性化假说(Oversexualization Hypothesis) | 第11-12页 |
1.3.2 线索不敏感假说(Cue Insensitivity Hypothesis) | 第12页 |
1.3.3 合流模型(Confluence Model) | 第12页 |
1.3.4 投射假说(Projection Hypothesis) | 第12-13页 |
1.3.5 认知效价理论(Cognitive Valence Theory) | 第13-14页 |
1.3.6 错误管理理论(Error Management Theory) | 第14页 |
1.4 性意图知觉的其他影响因素研究 | 第14-17页 |
1.4.1 其他个体相关因素 | 第15页 |
1.4.2 目标相关因素 | 第15页 |
1.4.3 环境相关因素 | 第15-17页 |
2 问题提出 | 第17-19页 |
2.1 研究问题 | 第17-18页 |
2.2 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18-19页 |
3 研究一 性意图知觉的两性差异 | 第19-27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3.2.1 被试 | 第19页 |
3.2.2 研究工具 | 第19-20页 |
3.3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20页 |
3.4 结果 | 第20-25页 |
3.4.1 数据准备 | 第20页 |
3.4.2 数据结果 | 第20-25页 |
3.5 讨论 | 第25-27页 |
4 研究二 性意图知觉性别差异的形成机制 | 第27-31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4.2.1 被试 | 第27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27-28页 |
4.3 结果 | 第28-29页 |
4.4 讨论 | 第29-31页 |
5 研究三 自评吸引力和他评吸引力对知觉异性目标性意图的影响 | 第31-37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5.2.1 被试 | 第31页 |
5.2.2 研究工具 | 第31-32页 |
5.3 实验过程 | 第32页 |
5.4 结果 | 第32-35页 |
5.5 讨论 | 第35-37页 |
6 研究四 自评吸引力对异性性意图知觉的作用机制 | 第37-44页 |
6.1 研究背景 | 第37-38页 |
6.1.1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6.1.2 中介变量 | 第37-38页 |
6.1.3 性别的调节作用 | 第38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6.2.1 被试 | 第39页 |
6.2.2 研究工具 | 第39页 |
6.3 数据分析 | 第39页 |
6.4 结果 | 第39-41页 |
6.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39-40页 |
6.4.2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 第40页 |
6.4.3 中介效应检验 | 第40-41页 |
6.5 讨论 | 第41-44页 |
7 总讨论 | 第44-46页 |
7.1 讨论与总结 | 第44-46页 |
7.2 不足和展望 | 第46页 |
8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5页 |
附录 | 第55-60页 |
附录1 约会行为量表(女性版)——示例 | 第55页 |
附录2 约会行为量表(男性版)——示例 | 第55页 |
附录3 跨性别认知量表CSPI(女性目标版)——示例 | 第55-56页 |
附录4 跨性别认知量表CSPI(男性目标版)——示例 | 第56页 |
附录5 异性目标性意图知觉(女性版)——示例 | 第56页 |
附录6 异性目标性意图知觉(男性版)——示例 | 第56页 |
附录7 性驱力量表 | 第56-57页 |
附录8 社会性取向量表(SOI) | 第57页 |
附录9 自评吸引力量表——示例 | 第57-58页 |
附录10 自尊量表 | 第58-59页 |
附录11 对自己吸引异性能力的自信——示例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