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引言 | 第18-20页 |
第一章 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危机的内涵、评判尺度及其危害 | 第20-38页 |
一、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危机的内涵界定 | 第20-22页 |
二、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危机的评判尺度 | 第22-33页 |
(一)理论的评判尺度 | 第22-25页 |
(二)实践的评判尺度 | 第25-29页 |
(三)价值的评判尺度 | 第29-33页 |
三、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危机的三重危害 | 第33-38页 |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缺失 | 第33-34页 |
(二)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乘虚而入 | 第34-35页 |
(三)民族精神支柱力不断被弱化 | 第35-38页 |
第二章 微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危机的表现形态 | 第38-50页 |
一、理论维度的表现形态 | 第38-42页 |
(一)微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权威受到威胁 | 第38-39页 |
(二)微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宣传深度不够 | 第39-41页 |
(三)微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教育效果不佳 | 第41-42页 |
二、实践维度的表现形态 | 第42-46页 |
(一)微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可能“失衡” | 第42-44页 |
(二)微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可能“失语” | 第44-45页 |
(三)微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权可能“失灵” | 第45-46页 |
三、价值维度的表现形态 | 第46-50页 |
(一)微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价值可能被“消释” | 第46-47页 |
(二)微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价值可能被“染化” | 第47-48页 |
(三)微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价值可能被“吞噬”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微媒体环境下影响主流意识形态出现边缘化危机的因素 | 第50-62页 |
一、理论与实际分离 | 第50-52页 |
(一)未了解“真需” | 第50-51页 |
(二)未把握“真知” | 第51-52页 |
(三)未掌握“真信” | 第52页 |
二、话语表达转换力度 | 第52-54页 |
(一)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不够 | 第53-54页 |
(二)话语表达转换力度或不充分或曲解原意 | 第54页 |
三、社会思潮借“道”力度 | 第54-57页 |
(一)借大众在微空间的多维诉求渗透 | 第55-56页 |
(二)借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问题渗透 | 第56-57页 |
(三)借微媒体多重平台互动之力渗透 | 第57页 |
四、信息整合力度 | 第57-62页 |
(一)有“能”未充分发挥 | 第57-59页 |
(二)有“技”未完全凸显 | 第59页 |
(三)有“力”未及时到位 | 第59-62页 |
第四章 微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危机的防范 | 第62-74页 |
一、增强理论深度广度的同时注重联系实际 | 第62-65页 |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要结合微实践诉求 | 第62-63页 |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教育要结合微主体追求 | 第63页 |
(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宣传要结合微规范要求 | 第63-64页 |
(四)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批判要结合微互动需求 | 第64-65页 |
二、创设话语表达方式的同时注意理论原意 | 第65-68页 |
(一)说“微话”:剖析微话语语义以塑造主流话语表达 | 第65-66页 |
(二)说“实话”:掌握微话语功能以破除主流话语困境 | 第66-67页 |
(三)说“民话”:明晰微话语特征以把握主流话语取向 | 第67-68页 |
三、警惕社会思潮渗透的同时注重引领借鉴 | 第68-71页 |
(一)预防引导:警惕社会思潮的隐形渗透 | 第68-69页 |
(二)比较疏导:理性判断与去伪存真并进 | 第69-70页 |
(三)思想转化:价值疏通以匡正错误思想 | 第70-71页 |
四、提升信息整合能力的同时强化监督管理 | 第71-74页 |
(一)提升信息甄别力以强化信息传播内容的辨别 | 第71-72页 |
(二)提升信息证伪力以强化信息传播真假的判断 | 第72-73页 |
(三)提升信息管理力以强化信息传播方向的控制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86页 |
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