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4-19页 |
1.2.1 GIS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1.2.2 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6-19页 |
1.2.3 斜坡类灾害的风险性评价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3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斜坡类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基本理论和方法 | 第23-41页 |
2.1 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基本理论和方法 | 第23-24页 |
2.1.1 概述 | 第23页 |
2.1.2 地质灾害评估的关键问题 | 第23-24页 |
2.2 易发性评估方法 | 第24-36页 |
2.2.1 信息量法 | 第24-26页 |
2.2.2 层次分析法 | 第26-29页 |
2.2.3 模糊综合评判原理 | 第29-32页 |
2.2.4 实际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步骤与方法 | 第32-35页 |
2.2.5 评估单元划分 | 第35-36页 |
2.3 风险评估方法 | 第36-41页 |
2.3.1 易发性分级 | 第37页 |
2.3.2 易损性分级 | 第37-39页 |
2.3.3 风险矩阵 | 第39-40页 |
2.3.4 风险可接受水平的确定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深圳市斜坡类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 第41-69页 |
3.1 深圳市斜坡类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 第41-42页 |
3.2 易发性区划指标体系 | 第42-44页 |
3.3 层次分析法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易发性区划 | 第44-59页 |
3.3.1 确定指标权重 | 第45-46页 |
3.3.2 构建易发性区划模型 | 第46-47页 |
3.3.3 易发性区划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估 | 第47-58页 |
3.3.4 使用模糊理论结合层次分析法进行易发性区划结果 | 第58-59页 |
3.4 使用信息量法进行易发性区划 | 第59-65页 |
3.4.1 信息量法评价指标体系 | 第59-60页 |
3.4.2 各因量子信息量计算 | 第60-64页 |
3.4.3 使用信息量法进行易发性区划结果 | 第64-65页 |
3.5 两种易发性分析方法适用性分析 | 第65-69页 |
3.5.1 模型对比与评价 | 第65-66页 |
3.5.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6-69页 |
第四章 易损性评估 | 第69-77页 |
4.1 易损性评估模型 | 第69-70页 |
4.2 承灾因子权重及强度指数的确定 | 第70-71页 |
4.3 承灾因子权重及强度指数的确定 | 第71-75页 |
4.3.1 人口密度因子 | 第71-72页 |
4.3.2 土地利用分类因子 | 第72-74页 |
4.3.3 人均生产总值密度因子 | 第74-75页 |
4.4 综合易损性分区 | 第75-77页 |
第五章 斜坡类地质灾害的风险性区划 | 第77-81页 |
5.1 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 | 第77-79页 |
5.2 斜坡地质灾害可接受水平 | 第79-81页 |
5.2.1 斜坡地质灾害可接受水平的确定 | 第79-80页 |
5.2.2 斜坡类地质灾害可接受水平分级 | 第80-81页 |
第六章 斜坡类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措施与建议 | 第81-86页 |
6.1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 第81-82页 |
6.1.1 避让措施 | 第81-82页 |
6.1.2 工程措施 | 第82页 |
6.1.3 监测措施 | 第82页 |
6.2 建立群防体系 | 第82-83页 |
6.3 完善斜坡类地质灾害的安全管理系统 | 第83-86页 |
6.3.1 建立香港式的斜坡安全管理系统 | 第83-84页 |
6.3.2 全面开展深圳市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 | 第84-85页 |
6.3.3 经费保证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