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灾害地质学论文

基于GIS的城市地质灾害评价风险性方法--以深圳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4-19页
        1.2.1 GIS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4-16页
        1.2.2 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的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6-19页
        1.2.3 斜坡类灾害的风险性评价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9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9-23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2页
        1.3.2 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二章 斜坡类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基本理论和方法第23-41页
    2.1 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基本理论和方法第23-24页
        2.1.1 概述第23页
        2.1.2 地质灾害评估的关键问题第23-24页
    2.2 易发性评估方法第24-36页
        2.2.1 信息量法第24-26页
        2.2.2 层次分析法第26-29页
        2.2.3 模糊综合评判原理第29-32页
        2.2.4 实际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步骤与方法第32-35页
        2.2.5 评估单元划分第35-36页
    2.3 风险评估方法第36-41页
        2.3.1 易发性分级第37页
        2.3.2 易损性分级第37-39页
        2.3.3 风险矩阵第39-40页
        2.3.4 风险可接受水平的确定第40-41页
第三章 深圳市斜坡类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第41-69页
    3.1 深圳市斜坡类地质灾害基本特征第41-42页
    3.2 易发性区划指标体系第42-44页
    3.3 层次分析法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易发性区划第44-59页
        3.3.1 确定指标权重第45-46页
        3.3.2 构建易发性区划模型第46-47页
        3.3.3 易发性区划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估第47-58页
        3.3.4 使用模糊理论结合层次分析法进行易发性区划结果第58-59页
    3.4 使用信息量法进行易发性区划第59-65页
        3.4.1 信息量法评价指标体系第59-60页
        3.4.2 各因量子信息量计算第60-64页
        3.4.3 使用信息量法进行易发性区划结果第64-65页
    3.5 两种易发性分析方法适用性分析第65-69页
        3.5.1 模型对比与评价第65-66页
        3.5.2 评价结果分析第66-69页
第四章 易损性评估第69-77页
    4.1 易损性评估模型第69-70页
    4.2 承灾因子权重及强度指数的确定第70-71页
    4.3 承灾因子权重及强度指数的确定第71-75页
        4.3.1 人口密度因子第71-72页
        4.3.2 土地利用分类因子第72-74页
        4.3.3 人均生产总值密度因子第74-75页
    4.4 综合易损性分区第75-77页
第五章 斜坡类地质灾害的风险性区划第77-81页
    5.1 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第77-79页
    5.2 斜坡地质灾害可接受水平第79-81页
        5.2.1 斜坡地质灾害可接受水平的确定第79-80页
        5.2.2 斜坡类地质灾害可接受水平分级第80-81页
第六章 斜坡类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措施与建议第81-86页
    6.1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第81-82页
        6.1.1 避让措施第81-82页
        6.1.2 工程措施第82页
        6.1.3 监测措施第82页
    6.2 建立群防体系第82-83页
    6.3 完善斜坡类地质灾害的安全管理系统第83-86页
        6.3.1 建立香港式的斜坡安全管理系统第83-84页
        6.3.2 全面开展深圳市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第84-85页
        6.3.3 经费保证第85-86页
结论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窥视孔连接的BILSTM及CRF算法对复杂文本序列标注处理
下一篇:面向中文短文本的情感倾向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