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质模型的区域水环境风险评估与调控研究--以苏沪跨界区为例
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2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1-27页 |
1.2.1 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2.2 风险标准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2.3 区域水环境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2.4 区域跨界水环境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27-28页 |
1.4 研究内容与关键科学问题 | 第28-29页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特点 | 第31-33页 |
2.1 典型的饮用水源地——太浦河区域 | 第31-32页 |
2.2 典型的工业区——吴淞江昆山段区域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主要研究方法 | 第33-71页 |
3.1 区域环境风险评估模型概述 | 第33-34页 |
3.2 水质模型的构建 | 第34-62页 |
3.2.1 水质模型的选择 | 第34-35页 |
3.2.2 WASP水质模型 | 第35-38页 |
3.2.3 研究区河网概化 | 第38-40页 |
3.2.4 研究区基本信息收集与调查 | 第40-52页 |
3.2.5 模型的维数与种类 | 第52-53页 |
3.2.6 模型信息的输入 | 第53-58页 |
3.2.7 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 | 第58-62页 |
3.3 风险源的危险性分析 | 第62-66页 |
3.3.1 风险源的危险性分析流程 | 第62页 |
3.3.2 风险源的分类 | 第62-63页 |
3.3.3 风险源评估单元的确定 | 第63页 |
3.3.4 污染物排放强度的随机模拟 | 第63-65页 |
3.3.5 风险源对各河段污染物浓度贡献的计算 | 第65-66页 |
3.3.6 风险源的危险性表征 | 第66页 |
3.4 风险受体的敏感性分析 | 第66-68页 |
3.5 环境风险指数的计算 | 第68-6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风险源的危险性分析 | 第71-107页 |
4.1 风险源评估单元的划分 | 第71-74页 |
4.1.1 点源风险源评估单元的划分 | 第71-73页 |
4.1.2 面源风险源评估单元的划分 | 第73-74页 |
4.2 源强数据的获取 | 第74-77页 |
4.2.1 点源源强 | 第74-76页 |
4.2.2 面源源强 | 第76-77页 |
4.3 源强概率分布 | 第77-86页 |
4.3.1 风险因子的选择 | 第77-78页 |
4.3.2 源强概率分布的计算 | 第78页 |
4.3.3 工业点源源强概率分布 | 第78-81页 |
4.3.4 污水处理厂点源源强概率分布 | 第81-83页 |
4.3.5 规模畜禽养殖场点源源强概率分布 | 第83-85页 |
4.3.6 面源源强概率分布 | 第85-86页 |
4.4 风险源对各河段污染物浓度的贡献 | 第86-88页 |
4.5 风险源的危险性分析 | 第88-105页 |
4.5.1 危险性表征 | 第88-90页 |
4.5.2 太浦河丰水期氨氮危险性概率分布 | 第90-93页 |
4.5.3 太浦河丰水期COD危险性概率分布 | 第93-96页 |
4.5.4 吴淞江丰水期氨氮危险性概率分布 | 第96-98页 |
4.5.5 吴淞江丰水期COD危险性概率分布 | 第98-100页 |
4.5.6 太浦河枯水期氨氮危险性概率分布 | 第100-101页 |
4.5.7 太浦河枯水期COD危险性概率分布 | 第101-103页 |
4.5.8 吴淞江枯水期氨氮危险性概率分布 | 第103-104页 |
4.5.9 吴淞江枯水期COD危险性概率分布 | 第104-10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五章 风险受体敏感性分析 | 第107-119页 |
5.1 风险受体单元的划分 | 第107-110页 |
5.2 受体敏感性评估指标体系 | 第110-112页 |
5.3 指标赋值及其归一化 | 第112-114页 |
5.4 模糊权重的确定 | 第114-115页 |
5.5 受体敏感性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 第115-11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六章 区域环境风险评估 | 第119-148页 |
6.1 风险指数-累积概率风险曲线 | 第119-133页 |
6.1.1 太浦河氨氮风险曲线 | 第119-123页 |
6.1.2 太浦河COD风险曲线 | 第123-126页 |
6.1.3 吴淞江氨氮风险曲线 | 第126-129页 |
6.1.4 吴淞江COD风险曲线 | 第129-133页 |
6.2 各累积概率下的风险指数数值 | 第133-138页 |
6.3 风险指数的期望值 | 第138-139页 |
6.4 枯、丰水期风险指数的比较 | 第139-141页 |
6.5 环境风险分级 | 第141-14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43-148页 |
第七章 区域环境风险调控 | 第148-164页 |
7.1 环境风险调控情景设置 | 第148-149页 |
7.2 风险调控效果模拟 | 第149-150页 |
7.3 调控前后风险曲线变化 | 第150-154页 |
7.4 调控前后风险指数数值的变化 | 第154-155页 |
7.5 调控前后风险指数期望值的变化 | 第155-157页 |
7.6 突发性环境风险事件应急处置分析 | 第157-162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62-16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4-167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64-165页 |
8.2 创新点 | 第165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6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6-177页 |
致谢 | 第177-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