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绪论 | 第21-41页 |
一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21-36页 |
1. 选题缘起 | 第21-23页 |
2. 研究综述 | 第23-32页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2-36页 |
二 研究范围和研究结构 | 第36-37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37-39页 |
1. 基本思路 | 第37-3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四 论文的突破 | 第39-41页 |
第一章 民国时期潮汕地区特殊的文化土壤 | 第41-60页 |
第一节 独特的地理位置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多元的人文环境 | 第43-60页 |
一 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 | 第43-49页 |
二 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 | 第49-50页 |
三 独具特色的宗族文化 | 第50-53页 |
四 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 第53-60页 |
第二章 民国期间潮汕地区国画家群体构成 | 第60-107页 |
第一节 开创“岭东画派”的本土画家 | 第64-95页 |
一 本土培养的画家 | 第64-76页 |
二 外出求学归来的画家 | 第76-95页 |
第二节 国内其他地区的潮汕籍画家 | 第95-102页 |
一 取海派之精华的潮汕籍著名画家 | 第96-100页 |
二 京城的潮汕籍代表画家 | 第100-102页 |
第三节 海外发展的潮汕籍画家 | 第102-107页 |
一 东南亚著名潮汕籍画家 | 第104-106页 |
二 港澳著名潮汕籍画家 | 第106-107页 |
第三章 民国时期潮汕地区国画家群体的演变 | 第107-146页 |
第一节 先行者 | 第113-118页 |
一 循法度,讲程式,不断推陈出新 | 第114-116页 |
二 接地气,重融合,平民化意识逐渐增强 | 第116-118页 |
第二节 中坚力量 | 第118-123页 |
一 延续传统文脉 | 第119-122页 |
二 传播和发展近代中国画 | 第122-123页 |
第三节 群英荟萃 | 第123-131页 |
一 争奇斗艳的绘画风貌 | 第124-127页 |
二 独树一帜的海派潮汕学子 | 第127-131页 |
第四节 画风独特的“岭东画派” | 第131-146页 |
一 “岭东画派”的阐述 | 第131-136页 |
二 与其他地域画派的比较 | 第136-146页 |
第四章 民国时期潮汕地区国画家群体的绘画特征 | 第146-175页 |
第一节 绘画彰显地域文化 | 第146-157页 |
一 取材当地民风民俗 | 第146-152页 |
二 吸收民间艺术养分 | 第152-157页 |
第二节 作品独有的地域特质 | 第157-175页 |
一 传承精细的技艺 | 第157-162页 |
二 儒雅的创作风格 | 第162-168页 |
三 兼容并蓄的创新能力 | 第168-175页 |
第五章 潮汕地区国画家群体在当代中国画史上的成就与影响 | 第175-185页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潮汕地区国画家地位 | 第175-180页 |
一 变革前沿 | 第175-177页 |
二 大师辈出 | 第177-180页 |
第二节 中国画史上不容忽视的画家群体 | 第180-185页 |
一 成就当代岭南画坛的中流砥柱 | 第181页 |
二 开东南亚中国画绘画的先河 | 第181-185页 |
结语 | 第185-188页 |
一 后续研究及展望 | 第186-187页 |
二 民国时期潮汕地区国画家群体研究再思考 | 第187-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194页 |
附录1 | 第194-211页 |
附录2 | 第211-216页 |
附录3 | 第216-227页 |
附录4 | 第227-229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29-230页 |
后记 | 第230-2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