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诉讼罪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第一章 虚假诉讼罪概述 | 第17-32页 |
第一节 虚假诉讼罪的客体 | 第17-21页 |
一、对“侵犯司法秩序”的解读 | 第17-19页 |
二、对“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解析 | 第19-20页 |
三、司法秩序是本罪的主要客体 | 第20-21页 |
第二节 虚假诉讼罪的客观方面 | 第21-25页 |
一、虚假诉讼罪的存在领域 | 第21-23页 |
二、对“以捏造的事实”的界定 | 第23-24页 |
三、对“提起民事诉讼”的理解 | 第24-25页 |
第三节 虚假诉讼行为的常见类型及其特征 | 第25-32页 |
一、民间借贷中的虚假诉讼案件 | 第26-27页 |
二、离婚财产纠纷中的虚假诉讼案件 | 第27-29页 |
三、涉及驰名商标认定中的虚假诉讼案件 | 第29-30页 |
四、规避法律政策型虚假诉讼案件 | 第30-32页 |
第二章 虚假诉讼罪的司法认定 | 第32-47页 |
第一节 虚假诉讼罪的犯罪形态 | 第32-41页 |
一、虚假诉讼罪停止形态的认定及处罚 | 第32-35页 |
(一) 虚假诉讼罪是结果犯 | 第32-33页 |
(二) 虚假诉讼罪停止形态的认定标准 | 第33-34页 |
(三) 虚假诉讼罪停止形态的处罚 | 第34-35页 |
二、共犯形态 | 第35-37页 |
(一) 原被告双方通谋的共同犯罪 | 第35-36页 |
(二) 行为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相互串通的共同犯罪 | 第36页 |
(三) 行为人与司法工作人员相互勾结的共同犯罪 | 第36-37页 |
(四) 行为人与案外第三人构成的共同犯罪 | 第37页 |
三、罪数形态 | 第37-41页 |
(一) 想象竞合情形下的罪数认定 | 第37-40页 |
(二) 法条竞合条件下的罪数认定 | 第40页 |
(三) 牵连犯状态下的罪数认定 | 第40-41页 |
第二节 虚假诉讼罪与其他相似犯罪及非罪的辨析 | 第41-47页 |
一、虚假诉讼罪与诈骗罪的区别 | 第41-43页 |
二、虚假诉讼罪与妨害作证罪的界限 | 第43-44页 |
三、虚假诉讼罪与伪证罪的异同 | 第44页 |
四、虚假诉讼与民事恶意诉讼(非罪)的区分 | 第44-47页 |
第三章 虚假诉讼罪的立法缺陷与完善建议 | 第47-59页 |
第一节 虚假诉讼罪的域外立法经验评析及借鉴 | 第47-50页 |
一、德日的立法经验 | 第47-48页 |
二、美国的立法经验 | 第48-49页 |
三、域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及借鉴 | 第49-50页 |
第二节 我国虚假诉讼罪的立法缺陷评析 | 第50-54页 |
一、法条表述过于粗疏导致实践中缺乏统一适用标准 | 第50-51页 |
二、虚假诉讼罪的量刑规则存在体系上的不协调 | 第51-53页 |
三、法条第三款的规定限制了虚假诉讼罪的适用空间 | 第53-54页 |
第三节 虚假诉讼罪的立法完善建议 | 第54-59页 |
一、以司法解释形式规范虚假诉讼罪的模糊表述 | 第54-55页 |
二、设立科学合理的量刑从重情节 | 第55-56页 |
三、明确民刑对接标准及与相似犯罪界限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