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7-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1章 临床观察 | 第10-31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2. 临床资料 | 第10-13页 |
2.1 病例来源 | 第10页 |
2.2 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11页 |
2.3 纳入标准 | 第11-12页 |
2.4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2.5.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12页 |
2.6 脱落及不良事件处理 | 第12-13页 |
3.研究方法 | 第13-20页 |
3.1 治疗方法 | 第13-14页 |
3.2 观察方法 | 第14-16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3.3 观察指标 | 第16-19页 |
3.3.1 客观症状指标 | 第16-17页 |
3.3.2 主观症状指标 | 第17-18页 |
3.3.3 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 | 第18页 |
3.3.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级 | 第18-19页 |
3.4 疗效性评价指标 | 第19页 |
3.5 疗效判定 | 第19-20页 |
3.6 复发性观察 | 第20页 |
3.7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20页 |
4.结果 | 第20-28页 |
4.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第21-22页 |
4.2 两组治疗前瘙痒评分、EASI评分、总积分比较 | 第22-23页 |
4.3 两组治疗前后组内EASI评分比较 | 第23-24页 |
4.4 两组治疗前后组内瘙痒评分比较 | 第24页 |
4.5 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总积分比较 | 第24-25页 |
4.6 两组治疗后组间EASI评分比较 | 第25-26页 |
4.7 两组治疗后组间瘙痒评分比较 | 第26页 |
4.8 两组治疗后组间总积分比较 | 第26-27页 |
4.9 两组总体疗效、显效率、有效率比较 | 第27-28页 |
5.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 第28页 |
6.随访分析 | 第28-29页 |
7.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第2章 讨论 | 第31-48页 |
1.本病中医病因病机 | 第31-34页 |
2.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34-35页 |
3.立题依据 | 第35-44页 |
3.1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优势 | 第35页 |
3.2 川派文氏皮外科治疗慢性湿疹学术思想 | 第35-38页 |
3.3 文氏慢湿1号方中中药的相关研究 | 第38-43页 |
3.4 组方分析 | 第43-44页 |
4.外用药的选择 | 第44-45页 |
5.对照组口服药的选择 | 第45页 |
6.调护的重要性 | 第45-46页 |
7.问题与展望 | 第46-47页 |
8.结论 | 第47-48页 |
典型病例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文献综述 | 第57-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