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水敏特性及其灾变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黄土水敏工程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黄土结构性研究 | 第13-15页 |
1.2.2 黄土非饱和特性研究 | 第15-18页 |
1.2.3 黄土水敏性研究 | 第18-20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0-22页 |
1.3.1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20-21页 |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灌溉型黄土滑坡案例研究 | 第23-38页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2.2 滑坡基本特征及典型案例分析 | 第24-34页 |
2.2.1 黄土滑坡的发育密度与主要类型 | 第26-29页 |
2.2.2 灌溉流滑型黄土滑坡——蒋刘段果园滑坡 | 第29-32页 |
2.2.3 灌溉滑动型黄土滑坡——蒋刘段驾校滑坡 | 第32-34页 |
2.3 研究区黄土水理性质 | 第34-36页 |
2.3.1 取样点概况 | 第34-35页 |
2.3.2 基本物理化学性质与物质组成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黄土的水敏特性及量化研究 | 第38-66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2 黄土的水敏性与结构性 | 第39-54页 |
3.2.1 研究方法及方案 | 第39-41页 |
3.2.2 黄土的水-力特性试验研究 | 第41-50页 |
3.2.3 水敏性黄土力学特性归一化研究 | 第50-54页 |
3.3 黄土水敏性的量化 | 第54-65页 |
3.3.1 黄土水敏性内涵及概念 | 第54-56页 |
3.3.2 水敏性的力学机制 | 第56-59页 |
3.3.3 黄土强度的水敏性量化 | 第59-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土-水互馈及黄土水敏灾变评价体系 | 第66-88页 |
4.1 引言 | 第66-67页 |
4.2 土水间相互作用 | 第67-77页 |
4.2.1 试验原理与方法 | 第67-69页 |
4.2.2 黄土的孔隙特征 | 第69-73页 |
4.2.3 土-水互馈作用 | 第73-77页 |
4.3 均质黄土水敏性灾变评价与机制 | 第77-86页 |
4.3.1 湿陷性及评价 | 第77-80页 |
4.3.2 湿剪性及评价 | 第80-82页 |
4.3.3 触变液化性及评价 | 第82-85页 |
4.3.4 均质黄土的水敏性灾变机制 | 第85-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五章 泾阳南塬水致滑坡的滑移机制及演化模式 | 第88-97页 |
5.1 引言 | 第88页 |
5.2 水致滑坡滑移机制 | 第88-92页 |
5.2.1 黄土湿陷与台塬拉裂效应 | 第90-91页 |
5.2.2 黄土湿剪与基座软化效应 | 第91页 |
5.2.3 黄土触变液化与高速远程效应 | 第91-92页 |
5.3 典型灌溉型黄土滑坡成因演化剖析 | 第92-95页 |
5.3.1 斜坡体中水的来源 | 第92-93页 |
5.3.2 蒋刘果园黄土流滑演化过程 | 第93-94页 |
5.3.3 大堡子驾校黄土滑坡演化过程 | 第94-9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10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7-99页 |
6.3 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