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线路工程论文--线路规划、勘测与设计论文

兰合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及关键线位比选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兰州至合作铁路工程概况第11-12页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2-13页
    1.4 论文主要研究思路第13-14页
2 项目需求及必要性分析第14-25页
    2.1 经济特征第14-17页
        2.1.1 吸引范围的确定第14页
        2.1.2 行政区划、面积、人口及产值第14页
        2.1.3 工农业现状及发展第14-15页
        2.1.4 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第15页
        2.1.5 资源分布及开发情况第15-17页
    2.2 路网构成第17页
    2.3 研究年度货运量预测、区段货流密度及旅客列车对数第17-23页
        2.3.1 预测方法及依据第17-18页
        2.3.2 货运量预测第18-20页
        2.3.3 客运量预测第20-22页
        2.3.4 全线区段货流密度、旅客列车对数汇总第22-23页
    2.4 建设意义及必要性分析第23-24页
        2.4.1 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和作用第23页
        2.4.2 在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第23页
        2.4.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第23-24页
        2.4.4 建设时机第24页
    2.5 小结第24-25页
3 自然条件和工程地质第25-37页
    3.1 自然地理概况第25页
        3.1.1 地理位置第25页
        3.1.2 气象第25页
        3.1.3 地震第25页
    3.2 地形地貌第25-28页
    3.3 地质构造第28-34页
        3.3.1 构造体系划分第28-29页
        3.3.2 新构造运动第29页
        3.3.3 与线路有关的断层第29-33页
        3.3.4 与线路有关的褶皱第33-34页
    3.4 水文地质条件第34-35页
        3.4.1 第四系孔隙潜水第34页
        3.4.2 基岩裂隙水第34-35页
        3.4.3 水、土的腐蚀性评价第35页
    3.5 不良地质第35-37页
4 主要技术标准研究第37-49页
    4.1 主要技术标准确定的过程第37页
    4.2 相邻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第37-38页
    4.3 设计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第38-47页
        4.3.1 铁路等级第38页
        4.3.2 正线数目第38页
        4.3.3 设计行车速度及最小曲线半径第38-41页
        4.3.4 限制坡度第41-44页
        4.3.5 牵引种类第44页
        4.3.6 牵引质量第44-45页
        4.3.7 机车类型第45-47页
        4.3.8 到发线有效长度第47页
        4.3.9 闭塞类型第47页
    4.4 运输组织第47-48页
        4.4.1 车站分布第47页
        4.4.2 运输组织模式第47-48页
    4.5 铁路主要技术标准意见第48-49页
5 线路方案研究第49-60页
    5.1 平纵断面设计存在的问题第49页
    5.2 平面及纵断面设计原则第49-50页
        5.2.1 曲线半径第49页
        5.2.2 缓和曲线第49页
        5.2.3 夹直线和圆曲线第49页
        5.2.4 车站平面第49页
        5.2.5 纵断面第49-50页
    5.3 盐锅峡至考勒线路走向方案第50-53页
        5.3.1 概述第50页
        5.3.2 方案简述第50-52页
        5.3.3 综合比选第52-53页
    5.4 考勒至土门关线路走向方案第53-55页
        5.4.1 方案概述第53页
        5.4.2 方案简述第53-55页
        5.4.3 综合比选与推荐意见第55页
    5.5 土门关至夏河线路方案第55-57页
        5.5.1 概述第55-56页
        5.5.2 方案简述第56-57页
        5.5.3 综合比较与推荐意见第57页
    5.6 合作站位方案第57-59页
        5.6.1 概述第57-58页
        5.6.2 方案简述第58-59页
    5.7 小结第59-60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6.1 结论第60-61页
    6.2 展望第61-62页
致谢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热-力载下BNNTs增强压电梁的静动力学研究
下一篇:大跨度钢桁梁斜拉桥中跨合龙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