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白杨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血浆中促凝/抗凝活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6页
    1.1 白杨素及其衍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第11-19页
        1.1.1 白杨素的磺化及活性研究第11-12页
        1.1.2 白杨素的硝基化及活性研究第12-13页
        1.1.3 白杨素氨基化及活性研究第13-14页
        1.1.4 白杨素酯基化及活性研究第14-15页
        1.1.5 白杨素烷基化及活性研究第15-16页
        1.1.6 白杨素卤化及活性研究第16页
        1.1.7 白杨素磷酰化及活性研究第16-17页
        1.1.8 白杨素氟甲基化及活性研究第17-18页
        1.1.9 白杨素糖苷化及活性研究第18-19页
    1.2 热分析方法第19-22页
        1.2.1 热重分析方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第20-21页
        1.2.2 微量热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第21-22页
    1.3 分子对接第22-23页
        1.3.1 正向对接技术第23页
        1.3.2 反向对接技术第23页
    1.4 研究课题简介第23-26页
        1.4.1 课题来源第23-24页
        1.4.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页
        1.4.3 课题主要工作第24-26页
第二章 白杨素热稳定性及其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第26-46页
    2.1 热分解动力学分析理论第27-30页
    2.2 实验部分第30-33页
        2.2.1 主要仪器和溶液配制第30-31页
        2.2.2 白杨素热稳定性测试第31页
        2.2.3 白杨素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的热动力学测试第31页
        2.2.4 白杨素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圆二色性测试第31-32页
        2.2.5 白杨素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第32-3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3-45页
        2.3.1 不同升温速率下白杨素的热降解过程第33-35页
        2.3.2 应用等转化率方法研究白杨素的热分解行为第35-39页
        2.3.3 白杨素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动力学研究第39-42页
        2.3.4 白杨素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圆二色谱研究第42-43页
        2.3.5 白杨素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模拟第43-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白杨素衍生物的筛选及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第46-78页
    3.1 筛选总路线第47页
    3.2 筛选软件及材料第47-48页
        3.2.1 主要筛选软件及平台第47页
        3.2.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47-48页
    3.3 反向筛选第48页
    3.4 正向筛选第48-50页
        3.4.1 分子库的构建第48-49页
        3.4.2 ADME-Tox性质初筛第49页
        3.4.3 靶蛋白的准备第49-50页
        3.4.4 参数设置及对接结果选择第50页
    3.5 筛选结果与讨论第50-72页
        3.5.1 反向筛选结果第50-53页
        3.5.2 分子库概况第53-70页
        3.5.3 正向筛选结果第70-72页
    3.6 活性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第72-77页
    3.7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四章 白杨素活性衍生物的活性测试的研究第78-89页
    4.1 引言第78页
    4.2 实验部分第78-80页
        4.2.1 材料和试剂第78页
        4.2.2 血浆复钙实验第78-79页
        4.2.3 化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第79-80页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80-88页
        4.3.1 血浆复钙实验第80-83页
        4.3.2 化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第83-88页
    4.4 小结第88-89页
第五章 血浆复钙方法改进第89-97页
    5.1 引言第89页
    5.2 实验部分第89-90页
        5.2.1 材料和试剂第89页
        5.2.2 传统血浆复钙实验第89-90页
        5.2.3 荧光动力学法测血浆复钙第90页
        5.2.4 紫外动力学法测血浆复钙第9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0-96页
        5.3.1 传统血浆复钙实验结果第90-91页
        5.3.2 荧光动力学测定血浆复钙实验结果第91-92页
        5.3.3 紫外动力学测定血浆复钙实验结果第92-94页
        5.3.4 传统血浆复钙测试方法与改进方法比较第94-96页
    5.4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7-100页
    6.1 主要结论第97-98页
    6.2 创新点第98-99页
    6.3 展望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9页
附录第109-124页
    附录1 化合物数据库第109-118页
    附录2 化合物谱图第118-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虎杖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利用斑马鱼模型研究Pygo1与fhlA基因的发育生物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