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说明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3-20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3-14页 |
1.1.1 动物 | 第13页 |
1.1.2 药物 | 第13页 |
1.1.3 试剂 | 第13-14页 |
1.1.4 仪器 | 第14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4-20页 |
1.2.1 动物造模 | 第14-15页 |
1.2.2 动物分组 | 第15页 |
1.2.3 用药方案 | 第15页 |
1.2.4 检测指标和方法 | 第15-18页 |
1.2.5 统计分析 | 第18-20页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20-25页 |
2.1 心痛泰对血脂的影响 | 第20页 |
2.2 心痛泰对血清PDGF-B、VEGF浓度的影响 | 第20-21页 |
2.3 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21-22页 |
2.4 各组小鼠血管粥样斑块面积(PA)与管腔面积(LA)比值 | 第22页 |
2.5 各组小鼠免疫组化图像 | 第22-23页 |
2.5.1 PDGF-B免疫组化图像 | 第22页 |
2.5.2 VEGF免疫组化图像 | 第22-23页 |
2.6 心痛泰对PDGF-B、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23页 |
2.7 各组主动脉组织PDGF-B、VEGF的mRNA表达的比较 | 第23-25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5-32页 |
3.1 AS与血脂异常 | 第25页 |
3.2 AS与动脉血管新生 | 第25-27页 |
3.2.1 AS与VEGF | 第25-26页 |
3.2.2 AS与PDGF-B | 第26-27页 |
3.3 中医对AS的认识 | 第27-28页 |
3.4 心痛泰颗粒组方依据 | 第28页 |
3.5 心痛泰颗粒现代药理学分析 | 第28-30页 |
3.6 心痛泰颗粒对血脂的影响 | 第30页 |
3.7 心痛泰颗粒对PDGF-B、VEGF的影响 | 第30-31页 |
3.8 本研究创新性和限制性 | 第31-32页 |
3.8.1 创新性 | 第31页 |
3.8.2 限制性 | 第31-32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32-33页 |
致谢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综述 | 第38-55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