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言 | 第10-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四、论文结构 | 第13-15页 |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将夫妻之间救助义务纳入扶养义务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 第16-25页 |
第一节 司法实践中的意见分歧 | 第16-19页 |
第二节《婚姻法》中的扶养义务能否成为作为义务来源 | 第19-25页 |
一、刑法认可的扶养义务 | 第20-21页 |
二、夫妻之间的扶养义务不包括救助义务 | 第21-23页 |
三、当然解释的不合理之处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夫妻之间救助义务的实质化探讨 | 第25-32页 |
第一节 不作为义务相关认定标准的学说分歧 | 第25-29页 |
一、夫妻作为“紧密关系共同体”的相关理论 | 第26-27页 |
二、排他性支配地位的学说分歧 | 第27-29页 |
第二节 作为义务实质化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 第29-32页 |
一、形式作为义务的局限性 | 第29-30页 |
二、实质作为义务的合理性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夫妻之间救助义务的实质认定标准 | 第32-41页 |
第一节 夫妻之间具有救助义务的形式和实质条件 | 第32-35页 |
一、被害人处于现实危险 | 第32-33页 |
二、行为人具有形式上的义务 | 第33-34页 |
三、行为人具有排他性支配地位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以夫妻具有紧密关系为前提 | 第35-38页 |
一、信赖关系作为救助义务产生的基础 | 第35页 |
二、紧密关系的判断标准 | 第35-38页 |
第三节 行为人具有排他性支配地位的判断 | 第38-41页 |
一、排他性支配地位的认定标准 | 第38-39页 |
二、排他性支配地位的影响因素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