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引言 | 第8-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框架结构与筏基和地基共同作用静力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框架结构与筏板基础静力共同作用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1.2.3 框架结构与筏板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动力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动力共同作用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2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2 岩质边坡地基与框架结构及筏板基础的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 第20-36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岩质边坡地基的有限元分析 | 第20-30页 |
2.2.1 地基的本构模型 | 第21-25页 |
2.2.2 边坡地基单元模拟 | 第25-26页 |
2.2.3 应变和应力计算 | 第26-28页 |
2.2.4 半无限地基弹簧—阻尼单元模拟 | 第28-30页 |
2.3 筏板与土体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分析 | 第30-34页 |
2.3.1 筏板基础单元模拟 | 第30页 |
2.3.2 基本假设 | 第30-31页 |
2.3.3 几何方程与物理方程 | 第31-32页 |
2.3.4 弯矩与扭矩 | 第32-34页 |
2.4 小结 | 第34-36页 |
3 共同作用的机理及刚性地基和弹塑性地基静力分析 | 第36-46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刚性和弹塑性地基分析基本理论 | 第36-39页 |
3.2.1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分析阶段 | 第36-37页 |
3.2.2 地基与结构物共同作用机理 | 第37-39页 |
3.3 刚性和弹塑性地基分析算例 | 第39-44页 |
3.3.1 刚性地基和弹塑性地基的有限元模型 | 第39-41页 |
3.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1-44页 |
3.4 小结 | 第44-46页 |
4 动力共同作用的模态分析和时程分析 | 第46-56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模态分析 | 第46-51页 |
4.2.1 模态分析的基本概念 | 第46-47页 |
4.2.2 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47页 |
4.2.3 框架的模态分析算例 | 第47-51页 |
4.3 时程分析 | 第51-55页 |
4.3.1 时程分析的基本概念 | 第51页 |
4.3.2 结构的恢复力模型及特性 | 第51-52页 |
4.3.3 结构时程分析计算模型及刚度矩阵 | 第52-54页 |
4.3.4 质量矩阵 | 第54页 |
4.3.5 阻尼矩阵 | 第54页 |
4.3.6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4页 |
4.3.7 地震响应方程求解的数值分析 | 第54-55页 |
4.4 小结 | 第55-56页 |
5 岩质边坡地基与上部结构及筏基的动力共同作用 | 第56-84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岩基强度变化对共同作用动力分析的影响 | 第56-65页 |
5.2.1 计算模型建立 | 第56-59页 |
5.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9-65页 |
5.3 边坡坡度变化对共同作用动力分析的影响 | 第65-71页 |
5.3.1 计算模型建立 | 第65-67页 |
5.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7-71页 |
5.4 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下的共同作用动力分析 | 第71-81页 |
5.4.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71页 |
5.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1-81页 |
5.5 小结 | 第81-8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84-85页 |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