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张弦桁架结构概述 | 第10-13页 |
1.1.1 概述 | 第10页 |
1.1.2 张弦桁架结构的发展 | 第10页 |
1.1.3 预应力张弦桁架结构的分类及特点 | 第10-12页 |
1.1.4 张弦结构工程应用与发展 | 第12-13页 |
1.2 张弦结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2.1 张弦结构受力性能分析研究 | 第14-15页 |
1.2.2 张弦结构计算理论分析研究 | 第15页 |
1.2.3 张弦结构形态分析研究 | 第15页 |
1.2.4 张弦结构成形过程分析研究 | 第15-17页 |
1.3 研究的不足 | 第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19页 |
第2章 张弦桁架结构分析理论和方法 | 第19-29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19-21页 |
2.2.1 有限元的基本介绍和求解非线性问题的范围 | 第19-20页 |
2.2.2 几何非线性分析的基本方法 | 第20-21页 |
2.2.3 非线性方程组求解的主要方法 | 第21页 |
2.3 结构成形工艺的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2.3.1 桁架合拢次序 | 第21-22页 |
2.3.2 胎架支撑系统 | 第22页 |
2.3.3 施加预应力过程及控制方法 | 第22-23页 |
2.3.4 施加张拉力级数与控制 | 第23页 |
2.4 结构成形过程 | 第23-25页 |
2.4.1 结构找形分析 | 第24-25页 |
2.4.2 结构施加预应力分析 | 第25页 |
2.5 张拉过程模拟方法 | 第25-28页 |
2.5.1 正分析法简介 | 第25-26页 |
2.5.2 反分析法简介 | 第26-27页 |
2.5.3 两种模拟方法的比较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基于ANSYS施工仿真分析方法的验证 | 第29-42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单元介绍及选择 | 第29页 |
3.3 生死单元功能 | 第29-30页 |
3.4 拉索预应力状态在ANSYS中的实现 | 第30页 |
3.5 典型工程分析1“北京北站” | 第30-36页 |
3.5.1 工程概况 | 第30-31页 |
3.5.2 施工方案 | 第31-36页 |
3.5.3 模拟计算与实际施工监测的对比结果 | 第36页 |
3.6 典型工程分析2“黄河口物理模型试验厅” | 第36-40页 |
3.6.1 工程概况 | 第36-37页 |
3.6.2 施工方案 | 第37-39页 |
3.6.3 模拟计算与实际施工监测的对比结果 | 第39-4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某钢结构试验厅工程分析 | 第42-64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42页 |
4.2 施工方案 | 第42-57页 |
4.2.1 钢绞线的制作、运输、吊装及存储 | 第42-43页 |
4.2.2 桁架制作、合拢拼装及钢绞线连接 | 第43页 |
4.2.3 受力节点分析 | 第43-44页 |
4.2.4 张拉方案优化 | 第44-57页 |
4.3 结构张拉施工及监测 | 第57-60页 |
4.3.1 张拉及监测主要机具准备 | 第57-58页 |
4.3.2 张拉施工与监测 | 第58-60页 |
4.4 误差分析 | 第60-61页 |
4.5 生命健康周期监测 | 第61-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