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Fe3O4/HA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1-17页
    1.1 水污染与治理第11页
    1.2 吸附材料第11页
        1.2.1 活性炭第11页
        1.2.2 天然煤吸附剂第11页
        1.2.3 粘土类吸附剂第11页
        1.2.4 高分子吸附剂第11页
    1.3 吸附技术第11-12页
        1.3.1 吸附类型第11-12页
        1.3.2 影响吸附过程的主要因素第12页
    1.4 腐植酸现状第12-15页
        1.4.1 腐植酸简介第12-13页
        1.4.2 腐植酸的结构第13-14页
        1.4.3 腐植酸的理化特性第14-15页
        1.4.4 资源分布第15页
    1.5 腐植酸类物质在国内外的研究应用第15页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第15-17页
2 实验部分第17-26页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第17-18页
    2.2 吸附实验和计算方法第18页
    2.3 腐植酸的制备第18页
    2.4 Fe_3O_4/HA复合吸附剂的制备第18-19页
    2.5 Fe_3O_4/HA复合吸附剂的表征第19-25页
        2.5.1 FT-IR的表征与分析第19-21页
        2.5.2 SEM的表征与分析第21-23页
        2.5.3 XRD的表征与分析第23-24页
        2.5.4 BET的表征与分析第24-25页
    2.6 本章小结第25-26页
3 Fe_3O_4/HA复合吸附剂吸附性能的研究第26-54页
    3.1 Fe_3O_4/HA复合吸附剂对P(Ⅴ)的吸附研究第26-32页
        3.1.1 绘制P(Ⅴ)标准曲线第26页
        3.1.2 探究Fe_3O_4/HA腐植酸复合吸附剂吸附P(Ⅴ)的影响因素第26-30页
        3.1.3 确定最优吸附实验条件第30-31页
        3.1.4 循环脱附实验第31-32页
    3.2 Fe_3O_4/HA复合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研究第32-39页
        3.2.1 绘制亚甲基蓝标准曲线第32-33页
        3.2.2 探究Fe_3O_4/HA腐植酸复合吸附剂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因素第33-37页
        3.2.3 确定最优吸附实验条件第37-38页
        3.2.4 循环脱附实验第38-39页
    3.3 Fe_3O_4/HA腐植酸复合吸附剂对Ni(Ⅱ)的吸附研究第39-45页
        3.3.1 绘制Ni(Ⅱ)离子标准曲线第39页
        3.3.2 探究Fe_3O_4/HA复合吸附剂吸附Ni(Ⅱ)的影响因素第39-44页
        3.3.3 确定最优吸附实验条件第44页
        3.3.4 循环脱附实验第44-45页
    3.4 Fe_3O_4/HA复合吸附剂对Mn(Ⅱ)离子的吸附研究第45-52页
        3.4.1 绘制Mn(Ⅱ)离子标准曲线第45-46页
        3.4.2 探究Fe_3O_4/HA复合吸附剂吸附Mn(Ⅱ)离子的影响因素第46-51页
        3.4.3 确定最优吸附实验条件第51页
        3.4.4 循环脱附实验第51-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4 吸附动力学、热力学研究第54-81页
    4.1 吸附动力学方程第54-61页
        4.1.1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第54页
        4.1.2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第54-61页
    4.2 吸附等温模型第61-69页
        4.2.1 Langmuir吸附模型第61页
        4.2.2 Freundich吸附模型第61-69页
    4.3 吸附热力学第69-71页
    4.4 吸附控制机理模型第71-79页
        4.4.1 HA2对P(Ⅴ)吸附的控制机理模型第72-74页
        4.4.2 HA2对亚甲基蓝吸附的控制机理模型第74-76页
        4.4.3 HA2对Ni(Ⅱ)吸附的控制机理模型第76-78页
        4.4.4 HA2对Mn(Ⅱ)吸附的控制机理模型第78-79页
    4.5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结论第81-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9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芘或富勒烯支链芴基醇溶性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下一篇:基于香豆素的三芳基吡啶衍生物及其配合物的合成和荧光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