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概念界定 | 第10页 |
|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 ·相关研究动态及述评 | 第11-15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5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5页 |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收入分配政策的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 | 第17-24页 |
| ·收入分配政策的价值基础——公平正义 | 第17-20页 |
| ·公平正义的内涵 | 第17-19页 |
| ·公平正义与公平效率 | 第19-20页 |
| ·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 | 第20页 |
| ·收入分配政策的价值目标——共同富裕 | 第20-22页 |
| ·共同富裕的内涵 | 第20-21页 |
| ·共同富裕与公平正义 | 第21页 |
| ·共同富裕与科学发展观 | 第21-22页 |
| ·收入分配政策价值基础与价值目标的运行模式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政策的历史考察分析 | 第24-34页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收入分配政策 | 第24-27页 |
| ·打破平均主义 | 第24-25页 |
| ·多种经济责任制和“先富后富—共富” | 第25-26页 |
| ·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原则 | 第26-27页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及发展时期的收入分配政策 | 第27-30页 |
| ·提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 第27-28页 |
| ·在“主体—并存”的前提下,强调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 第28-29页 |
| ·提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 第29-30页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发展时期的收入分配政策 | 第30-33页 |
| ·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 第30-31页 |
| ·新时期的收入分配政策 | 第3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 第34-50页 |
| ·理念与现实的背离: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 | 第34-46页 |
| ·宏观层面:居民总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 第34-38页 |
| ·中观层面:区域、城乡、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 第38-44页 |
| ·微观层面:劳动报者酬偏低及个人工资构成不合理 | 第44-46页 |
| ·理念与现实背离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46-49页 |
| ·早期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造成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下的收入差距扩大 | 第46页 |
| ·市场原始分配公平因素注入不足 | 第46-47页 |
| ·政府制度分配缺乏力度 | 第47-48页 |
| ·个体人力资本影响收入水平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新时期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研究 | 第50-58页 |
| ·继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第50页 |
| ·市场原始分配 | 第50-52页 |
| ·调节不合理的行业垄断收入 | 第51页 |
| ·适时制定《最低工资法》及相关实施细则,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 第51-52页 |
| ·制定《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法》,实现收入良性增长 | 第52页 |
| ·加快推进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设 | 第52页 |
| ·政府制度分配 | 第52-55页 |
| ·加快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53-54页 |
| ·完善税收法律制度,强化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 | 第54页 |
| ·进一步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收入差距 | 第54-55页 |
| ·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着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 第55页 |
| ·拓宽投资渠道,扩大居民收入来源 | 第55页 |
| ·社会伦理分配 | 第55-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