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农业污水污染概述 | 第8-9页 |
1.1.1 滇池污染的特征 | 第8页 |
1.1.2 滇池富营养化的成因 | 第8-9页 |
1.2 滇池流域多层次截污体系概述 | 第9-11页 |
1.2.1 滇池流域多层次截污体系的构建 | 第9-10页 |
1.2.2 滇池流域多层次截污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1.3 滇池流域农业污水污染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1.3.1 滇池流域农田氮、磷流失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2 滇池流域农业污水的收集和处理 | 第13-15页 |
1.4 课题的来源、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1.4.1 课题的来源 | 第15页 |
1.4.2 课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1.4.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1.4.4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18-34页 |
2.1 滇池流域概况 | 第18-20页 |
2.1.1 土地利用分布概况 | 第18-19页 |
2.1.2 流域农村农业污水处理设施概况 | 第19-20页 |
2.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22页 |
2.2.1 农村示范区概况 | 第20-21页 |
2.2.2 洛龙河混合污水净化厂概况 | 第21-22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2-34页 |
2.3.1 采样点位及监测方法 | 第22-26页 |
2.3.2 试验水质、装置与方法 | 第26-34页 |
3 大棚产汇流及污染物流失特征 | 第34-66页 |
3.1 农业大棚产汇流特征 | 第34-39页 |
3.2 花卉大棚污染物流失特征 | 第39-47页 |
3.2.1 悬浮泥沙及化学需氧量浓度变化特征 | 第39-42页 |
3.2.2 次降雨氮素流失特征 | 第42-44页 |
3.2.3 次降雨磷素流失特征 | 第44-47页 |
3.3 蔬菜大棚污染物流失特征 | 第47-57页 |
3.3.1 悬浮泥沙及化学需氧量浓度变化特征 | 第47-50页 |
3.3.2 次降雨氮素流失特征 | 第50-54页 |
3.3.3 次降雨磷素流失特征 | 第54-57页 |
3.4 蔬菜大棚与花卉大棚污染物流失特征对比 | 第57-63页 |
3.4.1 悬浮泥沙及化学需氧量浓度变化特征的对比 | 第57-59页 |
3.4.2 次降雨氮素流失特征的对比 | 第59-61页 |
3.4.3 次降雨磷素流失特征的对比 | 第61-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4 外加碳源生物脱氮比较研究 | 第66-82页 |
4.1 甲醇作为外加碳源的脱氮研究 | 第66-69页 |
4.2 乙酸钠作为外加碳源的脱氮研究 | 第69-72页 |
4.3 葡萄糖作为外加碳源的脱氮研究 | 第72-75页 |
4.4 综合比较 | 第75-81页 |
4.4.1 总氮去除效果比较 | 第75-79页 |
4.4.2 反硝化过程比较 | 第79-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5 结论、问题与建议 | 第82-84页 |
5.1 结论 | 第82页 |
5.2 问题与建议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