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5页 |
1.2.1 水生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2 不同填料净化效果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3 水环境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2.4 微生物-植物协同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试验设计方案 | 第17-2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7-18页 |
2.1.1 填料 | 第17页 |
2.1.2 植物 | 第17-18页 |
2.1.3 原水 | 第18页 |
2.2 试验装置 | 第18-20页 |
2.2.1 装置设计 | 第18-19页 |
2.2.2 装置详情 | 第19-20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0-24页 |
2.3.1 填料表征 | 第20页 |
2.3.2 检测指标与方法 | 第20-21页 |
2.3.3 线性拟合 | 第21页 |
2.3.4 填料表面微生物特性 | 第21-24页 |
3 填料表征 | 第24-37页 |
3.1 新鲜海绵铁表征 | 第24-26页 |
3.1.1 SEM表征 | 第24-25页 |
3.1.2 EDS能谱图 | 第25页 |
3.1.3 XRD表征 | 第25-26页 |
3.2 新鲜陶粒表征 | 第26-29页 |
3.2.1 SEM表征 | 第26-27页 |
3.2.2 EDS能谱图 | 第27-28页 |
3.2.3 XRD表征 | 第28-29页 |
3.3 填料挂膜后的SEM图谱分析 | 第29-36页 |
3.3.1 | 第29-30页 |
3.3.2 | 第30-31页 |
3.3.3 | 第31-33页 |
3.3.4 | 第33-34页 |
3.3.5 | 第34-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 | 第37-44页 |
4.1 COD去除效果 | 第37-38页 |
4.2 TP去除效果 | 第38页 |
4.3 N去除效果 | 第38-41页 |
4.3.1 NH~3-N的去除效果 | 第39-40页 |
4.3.2 NO_2~-N和NO_3~-N的去除效果 | 第40-41页 |
4.3.3 TN的去除效果 | 第41页 |
4.4 不同取样口的去除效果 | 第41-43页 |
4.5 反应器内伊乐藻生长状况 | 第4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进水浓度与相应去除率的线性拟合研究 | 第44-48页 |
5.1 线性相关性分析 | 第44-45页 |
5.2 线性拟合分析 | 第45-4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6 填料表面微生物特性研究 | 第48-61页 |
6.1 高通量测序 | 第48-49页 |
6.2 物种群落结构分析 | 第49-56页 |
6.2.1 OTUs聚类及物种注释 | 第49页 |
6.2.2 门水平物种相对丰度 | 第49-50页 |
6.2.3 纲水平物种相对丰度 | 第50-51页 |
6.2.4 目水平物种相对丰度 | 第51-52页 |
6.2.5 科水平物种相对丰度 | 第52-53页 |
6.2.6 属水平物种相对丰度 | 第53-56页 |
6.3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56-60页 |
6.3.1 样品群落丰富度分析 | 第56-57页 |
6.3.2 样品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57-59页 |
6.3.3 样品Beta多样性分析 | 第59-6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1-63页 |
7.2 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 | 第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