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氢能 | 第15页 |
1.2 氢的存储 | 第15-16页 |
1.3 固态储氢材料简介 | 第16-20页 |
1.3.1 碳纳米材料 | 第16页 |
1.3.2 金属氢化物 | 第16-17页 |
1.3.3 配位氢化物 | 第17-2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本文研究思路 | 第20-28页 |
2.1 NaAlH_4的特性及储氢原理简介 | 第20-21页 |
2.2 NaAlH_4的掺杂改性研究 | 第21-22页 |
2.2.1 湿法掺杂 | 第21-22页 |
2.2.2 半干法掺杂 | 第22页 |
2.2.3 干法掺杂 | 第22页 |
2.3 掺杂剂的研究概况 | 第22-24页 |
2.4 催化机理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2.4.1 氢气pump机制 | 第24页 |
2.4.2 TM(过渡金属)或TM-Al团簇表面催化机理 | 第24-25页 |
2.4.3 空位扩散机制 | 第25页 |
2.4.4 形核生长机制 | 第25-26页 |
2.4.5 点阵替代机制 | 第26-27页 |
2.5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工作内容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试验方法 | 第28-31页 |
3.1 实验试剂 | 第28页 |
3.2 高能球磨 | 第28-29页 |
3.3 样品特性描述 | 第29-31页 |
3.3.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9页 |
3.3.2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 | 第29-30页 |
3.3.3 样品吸/放氢性能测试 | 第30页 |
3.3.4 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探究不同形式Ti掺杂剂的单掺杂情况对NaAlH_4的原位合成及储氢性能的影响 | 第31-51页 |
4.1. 工艺探索 | 第31-34页 |
4.1.1 基于陶瓷罐和陶瓷磨球的预球磨 | 第31-32页 |
4.1.2 对预球磨样品的原位高能反应球磨 | 第32-34页 |
4.2 不同形式Ti掺杂剂的单掺杂情况研究 | 第34-40页 |
4.2.1 样品的制备 | 第34页 |
4.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40页 |
4.3 不同Ti单质粉末添加量情况探究 | 第40-49页 |
4.3.1 XRD表征 | 第40-41页 |
4.3.2 样品的首次放氢性能测试 | 第41-43页 |
4.3.3 样品的循环变温放氢性能测试 | 第43-46页 |
4.3.4 样品的DSC测试和热力学性能测试 | 第46-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探究Y的添加对NaAlH_4储氢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放氢性能的影响 | 第51-63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5.2 样品的XRD表征 | 第53-55页 |
5.3 样品的吸放氢性能性能表征 | 第55-62页 |
5.3.1 样品的首次变温脱氢性能测试 | 第55-56页 |
5.3.2 样品的循环吸放氢性能测试 | 第56-59页 |
5.3.3 样品的DSC和热力学性能测试 | 第59-62页 |
5.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探究Ti、Y共掺杂对NaAlH_4储氢性能的影响 | 第63-77页 |
6.1 样品的制备 | 第63-64页 |
6.2 Ti、Y的添加对材料储氢性能的影响 | 第64-73页 |
6.2.1 样品的SEM和EDS | 第64-65页 |
6.2.2 样品的XRD测试 | 第65-67页 |
6.2.3 原位球磨合成样品的变温放氢动力学性能测试 | 第67-69页 |
6.2.4 样品的循环变温放氢性能测试 | 第69-73页 |
6.3 热力学分析 | 第73-76页 |
6.3.1 样品的DSC分析 | 第73-7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七章 全文工作总结及展望 | 第77-81页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77-80页 |
7.1.1 探究Ti的添加对NaAlH_4的原位合成及其储氢性能的影响 | 第77-78页 |
7.1.2 探究Y的添加对NaAlH_4储氢材料的制备及其对储氢性能的影响 | 第78-79页 |
7.1.3 探究Ti、Y的添加对NaAlH_4储氢性能的影响 | 第79-80页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