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12页 |
1.3 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1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2章 研究区区域工程地质概况 | 第15-23页 |
2.1 自然地理位置 | 第15-16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16-18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18-19页 |
2.4 地质构造 | 第19-20页 |
2.5 活动断裂特征 | 第20-21页 |
2.6 地震活动 | 第21-23页 |
第3章 震源辐射特性与波场分布特征 | 第23-30页 |
3.1 地震的孕育与发生 | 第23页 |
3.2 震源断裂错动与辐射特性 | 第23-26页 |
3.3 简化震源的波场分布特征 | 第26-29页 |
3.3.1 简化震源分类 | 第26-28页 |
3.3.2 简化震源波场辐射特征 | 第28-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地震波传播效应 | 第30-37页 |
4.1 地震波传播的空间效应 | 第30-33页 |
4.1.1 震源与边坡空间方位 | 第30-31页 |
4.1.2 地震波传播路径 | 第31-33页 |
4.2 地震波传播的衰减效应 | 第33-36页 |
4.2.1 振幅衰减规律 | 第34-35页 |
4.2.2 频率变化特征 | 第35-3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5章 地震波的震相叠加与边坡激振方式 | 第37-45页 |
5.1 地震波震相参数 | 第37-39页 |
5.2 地震波震相叠加 | 第39-43页 |
5.3 边坡激振方式 | 第43-4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6章 不同激振方式产生的边坡地震动力响应 | 第45-61页 |
6.1 简化模型建立 | 第45-47页 |
6.2 震源特征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47-54页 |
6.2.1 震相组合类型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47-49页 |
6.2.2 P、S波振幅比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49-52页 |
6.2.3 地震波初动方向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52-54页 |
6.3 地震波传播途径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54-57页 |
6.3.1 震源深度与震中距离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54-56页 |
6.3.2 P、S波时序关系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56-57页 |
6.4 地震波入射方位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57-5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7.1 结论 | 第61-62页 |
7.2 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