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高强混凝土空间节点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2页
        1.1.1 课题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 课题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钢筋混凝土空间节点试验研究第12-14页
        1.2.2 节点抗剪强度理论模型研究第14-16页
        1.2.3 空间节点有待解决的问题第16页
    1.3 课题研究内容第16-17页
第2章 软化拉压杆模型第17-28页
    2.1 概述第17页
    2.2 宏观模型第17-20页
    2.3 力的平衡第20-22页
    2.4 本构关系及变形协调第22-24页
    2.5 软化拉压杆模型的简化第24-27页
    2.6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修正软化拉压杆模型第28-41页
    3.1 概述第28页
    3.2 平面节点模型第28-36页
        3.2.1 节点核心区破坏过程受力分析第28-29页
        3.2.2 对混凝土斜压杆倾角的修正第29-30页
        3.2.3 修正软化拉压杆模型的计算过程第30-31页
        3.2.4 验证修正模型的合理性第31-35页
        3.2.5 模型修正前后轴压比的影响第35-36页
    3.3 空间节点模型第36-40页
        3.3.1 直交梁和现浇楼板的约束作用第36-38页
        3.3.2 验证空间节点模型的合理性第38-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节点抗剪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第41-46页
    4.1 概述第41页
    4.2 混凝土抗压强度第41-43页
    4.3 轴压比第43-44页
    4.4 配箍特征值第44-45页
    4.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5章 不同规范节点设计方法对比分析第46-60页
    5.0 概述第46-47页
    5.1 各国规范节点抗震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第47-52页
        5.1.1 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规定第47-48页
        5.1.2 美国ACI318-05的规定第48-49页
        5.1.3 新西兰 NZS3101:2006 的规定第49-51页
        5.1.4 三本规范节点抗震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对比第51-52页
    5.2 各国规范节点最大剪压比的控制条件第52-55页
        5.2.1 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规定第52页
        5.2.2 美国ACI318-05的规定第52-53页
        5.2.3 新西兰NZS3101:2006的规定第53-54页
        5.2.4 三本规范节点最大剪压比控制条件对比第54-55页
    5.3 各国规范节点最小配箍量控制条件第55-58页
        5.3.1 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规定第55-56页
        5.3.2 美国ACI318-05的规定第56-57页
        5.3.3 新西兰NZS3101:2006的规定第57页
        5.3.4 三本规范节点最小配箍量控制条件对比第57-58页
    5.4 各国规范贯穿节点梁筋粘结控制条件第58-59页
        5.4.1 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规定第58页
        5.4.2 美国ACI318-05的规定第58页
        5.4.3 新西兰NZS3101(2006)的规定第58页
        5.4.4 三本规范贯穿节点梁筋粘结控制条件对比第58-59页
    5.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结论第60-62页
    结论第60-61页
    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伴随方程复杂管网泄漏反向寻源的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双级压缩热泵系统压缩机的容量匹配及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