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1.1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1.4 课题研究方案 | 第15-16页 |
| 1.5 本文章节安排 | 第16-17页 |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研究 | 第17-19页 |
| 2.1 双层规划 | 第17页 |
| 2.2 售电公司定价机制 | 第17-18页 |
| 2.2.1 静态定价机制 | 第17-18页 |
| 2.2.2 动态定价机制 | 第18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第3章 基于CVaR的售电公司定价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 | 第19-31页 |
| 3.1 售电公司定价风险因素分析 | 第19页 |
| 3.2 购售电业务建模 | 第19-23页 |
| 3.2.1 售电公司购售电业务分类 | 第19-20页 |
| 3.2.2 购电侧合同业务建模 | 第20-22页 |
| 3.2.3 售电侧合同业务建模 | 第22-23页 |
| 3.3 CVaR计算方法 | 第23-24页 |
| 3.4 基于CVaR的售电公司定价风险评估模型 | 第24-25页 |
| 3.5 实验验证 | 第25-30页 |
| 3.5.1 算例基本数据 | 第25-26页 |
| 3.5.2 实验设计思想 | 第26页 |
| 3.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4章 考虑残差的售电公司销售电量组合预测方法的研究 | 第31-43页 |
| 4.1 引言 | 第31-32页 |
| 4.1.1 销售电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页 |
| 4.1.2 销售电量预测模型设计思路 | 第31-32页 |
| 4.2 考虑残差的销售电量组合预测模型(RLBLEND)的构建 | 第32-33页 |
| 4.3 残差序列预测方法 | 第33-35页 |
| 4.3.1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径向残差预测 | 第33-34页 |
| 4.3.2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泛化残差预测 | 第34-35页 |
| 4.4 最小化拟合方差组合权重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 4.5 基于扩展搜索空间布谷鸟算法(WCS)的销售电量预测模型求解 | 第36-38页 |
| 4.6 实验验证 | 第38-42页 |
| 4.6.1 算例基本数据 | 第38页 |
| 4.6.2 实验设计思想 | 第38-39页 |
| 4.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5章 基于需求响应的售电公司双层优化定价模型的构建 | 第43-58页 |
| 5.1 引言 | 第43-45页 |
| 5.1.1 考虑用户需求响应行为的售电公司定价分析 | 第43-44页 |
| 5.1.2 售电公司定价原则 | 第44-45页 |
| 5.2 参与DR项目用户的费用/收益建模 | 第45-46页 |
| 5.3 售电公司售电收入建模 | 第46页 |
| 5.4 售电公司双层优化定价模型 | 第46-49页 |
| 5.4.1 双层模型架构 | 第46-47页 |
| 5.4.2 售电公司上层优化模型 | 第47-48页 |
| 5.4.3 电力用户下层优化模型 | 第48-49页 |
| 5.5 双层优化定价模型求解方法 | 第49-50页 |
| 5.6 实验验证 | 第50-57页 |
| 5.6.1 算例基本数据 | 第50-52页 |
| 5.6.2 实验设计思想 | 第52页 |
| 5.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57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