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3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3-17页 |
2.1 研究设计 | 第13页 |
2.2 一般资料 | 第13-14页 |
2.2.1 实验组纳入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2.2.2 正常年龄匹配对照组纳入标准 | 第14页 |
2.2.3 AD组和正常年龄匹配对照组排除标准 | 第14页 |
2.3 主要仪器与药品 | 第14-15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4.1 神经系统检查 | 第15页 |
2.4.2 眼科检查 | 第15页 |
2.4.3 OCTA检查 | 第15页 |
2.4.4 MMSE评分 | 第15-16页 |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第3章 结果 | 第17-22页 |
3.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 第17-18页 |
3.2 OCTA检查指标数据分析 | 第18-22页 |
3.2.1 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组间比较 | 第18-20页 |
3.2.2 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组内左右眼比较 | 第20页 |
3.2.3 AD组MMSE评分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第20-22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2-27页 |
4.1 AD患者视网膜结构及功能变化的现状研究 | 第22-23页 |
4.2 OCTA对AD患者诊断的有效性 | 第23-24页 |
4.3 本课题研究与他人研究分析 | 第24-27页 |
4.3.1 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血流密度结果分析 | 第24-25页 |
4.3.2 MMSE评分与各个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 第25-27页 |
第5章 结论 | 第27-28页 |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 第28-29页 |
致谢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4页 |
附图 | 第34-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8-39页 |
综述 | 第39-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