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7页 |
1.2.1 渗吸相关定义 | 第8-9页 |
1.2.2 致密储层压裂液-原油置换模式研究 | 第9-10页 |
1.2.3 致密储层压裂液-原油置换影响因素研究 | 第10-11页 |
1.2.4 致密储层压裂液-原油置换机理及模型研究 | 第11-17页 |
1.3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国内外应用发展情况 | 第17-18页 |
1.3.1 低场核磁共振国外应用发展概况 | 第17页 |
1.3.2 低场核磁共振国内应用发展概况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核磁共振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自旋与磁化矢量 | 第20-21页 |
2.2 宏观磁化矢量的扳转角 | 第21-22页 |
2.3 孔隙流体的核磁共振弛豫机制 | 第22-24页 |
2.3.1 自由(体积)弛豫 | 第23页 |
2.3.2 表面弛豫 | 第23页 |
2.3.3 扩散弛豫 | 第23-24页 |
2.3.4 岩石骨架的NMR弛豫 | 第24页 |
2.4 孔隙流体的核磁共振T2谱典型曲线标定 | 第24-27页 |
2.4.1 优质煤油核磁共振T2谱 | 第25-26页 |
2.4.2 蒸馏水核磁共振T2谱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渗吸对储层渗流的影响分析 | 第27-46页 |
3.1 岩芯基本参数 | 第27-36页 |
3.1.1 岩芯物性 | 第27-28页 |
3.1.2 铸体薄片测量矿物成分 | 第28-30页 |
3.1.3 扫描电镜观察岩芯孔喉结构 | 第30-34页 |
3.1.4 X-ray测试粘土含量 | 第34-36页 |
3.2 核磁数据分析渗吸规律 | 第36-40页 |
3.2.1 实验岩芯基本参数 | 第36-37页 |
3.2.2 实验仪器及方法 | 第37页 |
3.2.3 岩芯核磁数据分析 | 第37-40页 |
3.3 核磁伪彩实验探究渗吸对渗流影响 | 第40-45页 |
3.3.1 实验岩芯基本参数 | 第40-41页 |
3.3.2 实验仪器及方法 | 第41页 |
3.3.3 岩芯核磁数据及分析 | 第41-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驱替与渗吸的区别研究 | 第46-58页 |
4.1 实验岩样、试剂及仪器 | 第46-47页 |
4.2 实验流程 | 第47-48页 |
4.3 实验过程及数据记录 | 第48-54页 |
4.3.1 5号岩芯薄片观测实验 | 第48-50页 |
4.3.2 26号岩芯薄片观测实验 | 第50-52页 |
4.3.3 45号岩芯薄片观测实验 | 第52-54页 |
4.4 实验数据分析 | 第54-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主要渗吸孔喉分布界限研究 | 第58-68页 |
5.1 实验岩芯基本数据 | 第58页 |
5.2 实验仪器及方法 | 第58-60页 |
5.3 岩芯实验数据及分析 | 第60-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