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3.1 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3.2 《韩非子》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韩非子》内部控制思想来源 | 第17-24页 |
2.1 韩非简介 | 第17页 |
2.2 时代背景 | 第17-19页 |
2.2.1 经济背景——井田制的圮塌 | 第17-18页 |
2.2.2 社会背景——礼治遭到冲击 | 第18页 |
2.2.3 政治背景——当今争于气力 | 第18-19页 |
2.3 《韩非子》的思想渊源 | 第19-21页 |
2.4 《韩非子》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21-24页 |
2.4.1 《韩非子》思想的理论基础——“不法常可”的历史进化观 | 第21-22页 |
2.4.2 《韩非子》思想的逻辑起点——“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韩非子》内部控制框架探索 | 第24-32页 |
3.1 中国传统内部控制框架 | 第24-28页 |
3.1.1 对人的指引——修身 | 第24-25页 |
3.1.2 做事的规范——礼 | 第25-26页 |
3.1.3 制度建设——法 | 第26-27页 |
3.1.4 中国传统内部控制体系 | 第27-28页 |
3.2 《韩非子》内部控制框架 | 第28-32页 |
3.2.1 法 | 第29页 |
3.2.2 术 | 第29-30页 |
3.2.3 势 | 第30-31页 |
3.2.4 《韩非子》内部控制体系的影响及局限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韩非子》内部控制思想 | 第32-46页 |
4.1 《韩非子》“法治”体现的内部控制思想 | 第32-35页 |
4.1.1 制度应公开成文,统一明确,公平公正 | 第32-33页 |
4.1.2 制度变易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 第33-34页 |
4.1.3 制度需注重可行性,应合乎人情 | 第34页 |
4.1.4 制度须严格遵守,坚决执行 | 第34-35页 |
4.2 《韩非子》“术治”体现的内部控制思想 | 第35-42页 |
4.2.1 不可知之无为术 | 第35-37页 |
4.2.2 因任授官参验术 | 第37-40页 |
4.2.3 循名责实督责术 | 第40-42页 |
4.3 《韩非子》“势治”体现的内部控制思想 | 第42-46页 |
4.3.1 权势的作用和重要性 | 第43页 |
4.3.2 权势的来源 | 第43-44页 |
4.3.3 掌握和保护权势 | 第44-46页 |
第五章 《韩非子》内部控制思想的影响及应用 | 第46-51页 |
5.1 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5.2 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影响 | 第47-48页 |
5.3 《韩非子》内控思想的应用——以越南黎圣宗执政为例 | 第48-51页 |
第六章 《韩非子》内部控制思想的现代意义 | 第51-59页 |
6.1 对组织制度建设的意义 | 第52-54页 |
6.1.1 把握制度建设原则,保证制度切实可行 | 第52-53页 |
6.1.2 适度运用“严刑峻法,重典治乱”的思想 | 第53-54页 |
6.2 对组织管理层的启示 | 第54-57页 |
6.2.1 掌握必要的领导者素质 | 第54-55页 |
6.2.2 合理运用赏罚激励方式 | 第55-56页 |
6.2.3 争取组织成员的认同,同时必须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 第56-57页 |
6.3 对组织人事管理的意义 | 第57-59页 |
6.3.1 明确选拔提升人才的标准,坚持用人设职的原则 | 第57-58页 |
6.3.2 考核讲究言行一致,考察注重兼听参验 | 第58-59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7.1 研究创新 | 第59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