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1.1.1 背景一:新常态下的地域文化危机 | 第13-14页 |
1.1.2 背景二:全球化的地方建构社会土壤 | 第14-15页 |
1.1.3 背景三:历史文化街区地方建构困境 | 第15-17页 |
1.2 研究对象与意义 | 第17-19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研究 | 第22-4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7页 |
2.1.1 历史文化街区 | 第22-23页 |
2.1.2 文化原真性 | 第23-25页 |
2.1.3 关于“地方” | 第25-27页 |
2.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研究述评 | 第27-34页 |
2.2.1 历史文化街区发展 | 第27-28页 |
2.2.2 相关保护与利用概念 | 第28-31页 |
2.2.3 传统研究视角与内容 | 第31-32页 |
2.2.4 研究述评及本文研究方向 | 第32-34页 |
2.3 空间生产理论 | 第34-38页 |
2.3.1 列猆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 | 第34-35页 |
2.3.2 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生产 | 第35-37页 |
2.3.3 社会空间理论 | 第37-38页 |
2.3.4 我国的空间生产 | 第38页 |
2.4 地方建构 | 第38-47页 |
2.4.1 地方构建的定义及研究界定 | 第38-41页 |
2.4.2 地方建构相关概念辨析 | 第41-45页 |
2.4.3 历史文化街区地方建构的必要性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历史文化街区地方建构框架 | 第47-70页 |
3.1 两种典型地方建构模式 | 第47-65页 |
3.1.1 成都远洋太古里——外源式建构 | 第47-54页 |
3.1.2 上海田子坊——内源式建构 | 第54-61页 |
3.1.3 典型案例对比 | 第61-63页 |
3.1.4 其他案例梳理 | 第63-65页 |
3.2 历史文化街区的地方建构理论框架构建 | 第65-67页 |
3.2.1 研究维度:地方建构的时空维度 | 第65页 |
3.2.2 研究主体:地方建构的内部与外部 | 第65-67页 |
3.2.3 研究客体:地方建构三个维度 | 第6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第四章 广州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地方建构历程 | 第70-85页 |
4.1 广州恩宁路的地方形成 | 第71-73页 |
4.2 广州恩宁路地方性建构基础转变(2006年-至今) | 第73-79页 |
4.2.1 阶段一:(2006年-2009年)危改房试点,拆迁与抗争 | 第73-75页 |
4.2.2 阶段二:(2010年-2012年)恩宁路揭盖复涌实施,社会力量加入 | 第75-76页 |
4.2.3 阶段三:(2013年-2015年)粤剧博物馆兴建,后续关注度减弱 | 第76-77页 |
4.2.4 阶段四:(2016年-至今)永庆坊引入市场力量,编制街区保护规划 | 第77-79页 |
4.3 广州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地方建构现状 | 第79-85页 |
4.2.1 现状问题与社会样态 | 第79-81页 |
4.2.2 地方建构的各方反思 | 第81-82页 |
4.2.3 小结 | 第82-85页 |
第五章 广州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地方建构解析 | 第85-105页 |
5.1 建构缘起:权利主体及其建构动因 | 第85-89页 |
5.1.1 政府本位属性 | 第85-86页 |
5.1.2 居民地位弱势 | 第86页 |
5.1.3 开发商的利益诉求 | 第86-87页 |
5.1.4 “第四方”力量的地方诉求 | 第87页 |
5.1.5 不同行动者的建构目的 | 第87-89页 |
5.2 建构过程:空间资本再分配与权利主体博弈 | 第89-91页 |
5.2.1 空间的表征:权力的构想 | 第89页 |
5.2.2 空间的实践:空间资本化 | 第89-90页 |
5.2.3 表征的空间:居民的反抗 | 第90-91页 |
5.3 建构阶段产物:有缺损的空间现实 | 第91-94页 |
5.3.1 物质空间失配 | 第91-92页 |
5.3.2 社会空间失衡 | 第92-93页 |
5.3.3 精神空间流失 | 第93-94页 |
5.4 地方建构的各方目的与作用总结 | 第94-102页 |
5.4.1 主导方的地方建构——权力作用 | 第95-97页 |
5.4.2 抗争方的地方建构——社会作用 | 第97-101页 |
5.4.3 小结 | 第101-10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2-105页 |
第六章 反思与讨论 | 第105-110页 |
6.1 建议 | 第105-106页 |
6.2 认识 | 第106-107页 |
6.3 反思价值悖论 | 第107-110页 |
结语 | 第110-116页 |
主要结论 | 第112-11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14页 |
不足之处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6页 |
附录 | 第126-13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附件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