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综述 | 第13-23页 |
第一节 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 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研究及子宫肌层变化 | 第13页 |
1.1 发病机制 | 第13页 |
1.2 子宫肌层的变化 | 第13页 |
2. 子宫腺肌病诊断学的发展 | 第13-17页 |
2.1 经腹部超声(transabdominalsonography, TAS) | 第13-14页 |
2.2 经阴道超声(transvaginalsonography, TVS) | 第14页 |
2.3 宫腔超声造影(sonohysterography,SHG) | 第14-15页 |
2.4 弹性超声(elastographic) | 第15页 |
2.5 MRI(MagneticResonance,MR) | 第15-16页 |
2.6 CT(computedtomographpy,CT)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微小核糖核酸的最新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 微小核糖核酸的发现历程 | 第17页 |
2. 微小核糖核酸的生物学过程 | 第17-18页 |
3. 微小核糖核酸的功能 | 第18页 |
4. 体液miRNA的最新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4.1 体液miRNA的发现历程 | 第18页 |
4.2 体液miRNA的特点 | 第18页 |
4.3 体液miRNA的来源 | 第18-19页 |
4.4 体液miRNA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研究 | 第19页 |
第三节 微小核糖核酸在妇科领域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 微小核糖核酸与妇科恶性肿瘤 | 第19-22页 |
1.1 miRNA与卵巢癌 | 第19-20页 |
1.2 miRNA与子宫内膜癌 | 第20-21页 |
1.3 miRNA与宫颈癌 | 第21-22页 |
2. miRNA与子宫腺肌病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部分 | 第23-45页 |
第一节 血清microRNA作为子宫腺肌病诊断标志物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 第23-37页 |
一、引言 | 第23页 |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3-30页 |
1. 研究对象和样本收集 | 第23-2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3.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6-27页 |
4.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0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30-37页 |
1. 子宫腺肌病患者与对照组高通量测序结果 | 第30-31页 |
2. qRT-PCR技术对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训练集验证 | 第31页 |
3. qRT-PCR技术对训练集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 | 第31-37页 |
第二节 血清microRNA作为子宫腺肌病鉴别诊断标志物的实验研究 | 第37-40页 |
一、引言 | 第37页 |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7-40页 |
1. 研究对象和样品收集 | 第37-38页 |
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8页 |
3.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4. 实验结果 | 第38-40页 |
第三节 玄丹散结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后血清microRNA的实验研究 | 第40-45页 |
一、引言 | 第40-41页 |
1. 中医对子宫腺肌病的认识 | 第40页 |
2. 中医对子宫腺肌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40页 |
3. 子宫腺肌病的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 第40页 |
4. 子宫腺肌病的中医治疗特色 | 第40-41页 |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1-43页 |
1. 研究对象和样品收集 | 第41-42页 |
2. 样本收集 | 第42-43页 |
3.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3页 |
4. 实验方法 | 第43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