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1 经济意义 | 第8页 |
1.2.2 社会意义 | 第8-9页 |
1.2.3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11页 |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5.1 扶贫博弈的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5.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扶贫工作中的博弈综述 | 第13-14页 |
1.5.3 政府与农民在扶贫中的博弈综述 | 第14-15页 |
1.5.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持 | 第16-2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贫困与反贫困 | 第16页 |
2.1.2 利益主体 | 第16-17页 |
2.1.3 国家级贫困县 | 第17页 |
2.2 研究的理论支持 | 第17-21页 |
2.2.1 反贫困的理论综述 | 第17-19页 |
2.2.2.博弈论 | 第19-21页 |
第3章 我国农村的贫困现状与扶贫工作概述 | 第21-25页 |
3.1 我国的贫困现状分析 | 第21-22页 |
3.1.1 我国农村贫困与扶贫工作的历程 | 第21页 |
3.1.2 造成我国农村贫困现象的原因初探 | 第21-22页 |
3.2 我国农村当前主要扶贫模式及运行 | 第22-23页 |
3.2.1 救济式扶贫 | 第22页 |
3.2.2 参与式扶贫 | 第22-23页 |
3.2.3 开发式扶贫 | 第23页 |
3.3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贫困及扶贫工作的进程 | 第23-25页 |
第4章 中国农村扶贫工作中的博弈分析 | 第25-39页 |
4.1 扶贫博弈的主体和得益 | 第25-27页 |
4.1.1 博弈论简介 | 第25-26页 |
4.1.2 中国农村扶贫博弈中的主体与得益 | 第26-27页 |
4.2 农村扶贫博弈中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 第27-34页 |
4.2.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扶贫博弈分析 | 第28-29页 |
4.2.2 江西赣州市所属贫困县的贫困现状概述 | 第29-31页 |
4.2.3 赣州市贫困县的地方经济发展收入与国家的扶贫工作 | 第31-34页 |
4.3 赣州市贫困县级政府与贫困县农民的博弈 | 第34-37页 |
4.3.1 地方政府与贫困县农民的博弈说明 | 第34页 |
4.3.2 地方政府与贫困县农民的博弈行为分析 | 第34-35页 |
4.3.3 地方政府与贫困县农民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 第35-37页 |
4.4 中央政府提供的扶贫资金对扶贫博弈模型的约束 | 第37-39页 |
第5章 国家级贫困县如何真正实现脱贫 | 第39-43页 |
5.1 改革贫困县的考核机制 | 第39页 |
5.2 对地方政府的不作为行为进行监督 | 第39-40页 |
5.3 提高法治水平,使“民告官”更好地推行 | 第40页 |
5.4 打击扶贫工作中的贪污腐败 | 第40-41页 |
5.5 制定符合贫困县的发展策略 | 第41页 |
5.6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权的划分 | 第41-4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