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36页 |
| 1.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 | 第11-25页 |
| 1.1.1 MOFs发展历程 | 第11-15页 |
| 1.1.2 MOFs材料的特点 | 第15-18页 |
| 1.1.3 MOFs材料的应用 | 第18-25页 |
| 1.2 负载型镍基催化剂 | 第25-28页 |
| 1.3 MOF负载镍纳米颗粒催化剂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 1.4 硝基苯加氢制苯胺反应 | 第30-34页 |
| 1.4.1 硝基苯铁粉还原法 | 第30-31页 |
| 1.4.2 水合肼还原法 | 第31页 |
| 1.4.3 硝基苯催化加氢法 | 第31-34页 |
| 1.5 课题的选择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36-41页 |
| 2.1 实验原料 | 第36-37页 |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7-38页 |
| 2.2.1 MOFs的合成与活化 | 第37页 |
| 2.2.2 Ni/MOF催化剂的制备 | 第37-38页 |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8-39页 |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38页 |
|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38页 |
| 2.3.3 N_2物理吸附/脱附 | 第38-39页 |
| 2.3.4 H_2-程序升温还原(H2-TPR) | 第39页 |
| 2.3.5 透射电镜(TEM) | 第39页 |
| 2.3.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 | 第39页 |
| 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39-41页 |
| 3 Ni/MIL-n(n=53,96,120)的表征和催化硝基苯加氢性能 | 第41-54页 |
| 3.1 引言 | 第41页 |
| 3.2 Ni/MIL-n(n=53,96,120)催化剂的表征 | 第41-51页 |
| 3.2.1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42-44页 |
| 3.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44-46页 |
| 3.2.3 H_2-程序升温还原 | 第46-49页 |
| 3.2.4 N_2物理吸附/脱附 | 第49-50页 |
| 3.2.5 透射电镜 | 第50-51页 |
| 3.3 Ni/MIL-n(n=53,96,120)催化硝基苯加氢反应性能 | 第51-53页 |
| 3.4 小结 | 第53-54页 |
| 4 镍前驱体对Ni/MIL-53(Al)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4-66页 |
| 4.1 引言 | 第54页 |
| 4.2 Ni/MIL-53-M(M=NI,EN,AC)催化剂的表征 | 第54-60页 |
| 4.2.1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55-56页 |
| 4.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56页 |
| 4.2.3 H_2-程序升温还原 | 第56-57页 |
| 4.2.4 N_2物理吸附/脱附 | 第57-58页 |
| 4.2.5 透射电镜 | 第58-60页 |
| 4.3 Ni/MIL-53-M(M=NI,EN,AC)催化硝基苯加氢反应性能 | 第60-63页 |
| 4.3.1 镍前驱体的影响 | 第60页 |
| 4.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60-62页 |
| 4.3.3 反应压力的影响 | 第62-63页 |
| 4.4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 | 第63-64页 |
| 4.5 小结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