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秒脉冲激光除锈机理与工艺实验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2.1 激光清洗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 第16-17页 |
1.2.2 激光清洗机理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3 激光清洗设备的发展及现状 | 第21页 |
1.2.4 激光除锈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23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装置 | 第25-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2.1.1 样件的处理和选择 | 第25-26页 |
2.1.2 锈蚀层的性质 | 第26-27页 |
2.2 实验装置 | 第27-29页 |
2.3 检测仪器介绍 | 第29-32页 |
2.3.1 微观检测 | 第29-30页 |
2.3.2 物相分析 | 第30-31页 |
2.3.3 性能评价 | 第31-32页 |
2.4 实验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纳秒脉冲激光除锈机理研究 | 第35-54页 |
3.1 激光除锈理论基础和物理模型 | 第35-39页 |
3.1.1 激光的表面效应 | 第35-36页 |
3.1.2 温度的分层模型 | 第36-38页 |
3.1.3 热弹性振动模型 | 第38-39页 |
3.2 脉冲激光除锈机理的实验研究 | 第39-49页 |
3.2.1 可视化观测平台搭建 | 第39-40页 |
3.2.2 不同激光能量密度下锈蚀层的去除特性 | 第40-46页 |
3.2.3 多脉冲累积效应对锈蚀去除特性的影响 | 第46-49页 |
3.3 脉冲激光除锈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49-53页 |
3.3.1 元素能谱分析 | 第49-50页 |
3.3.2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第50-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纳秒脉冲激光烧蚀特性实验研究 | 第54-66页 |
4.1 烧蚀阈值的计算方法 | 第54-57页 |
4.1.1 烧蚀阈值的测量方法 | 第54-55页 |
4.1.2 面积推算法原理 | 第55-56页 |
4.1.3 烧蚀阈值测量实验的样品制备 | 第56-57页 |
4.1.4 烧蚀阈值实验的设计 | 第57页 |
4.2 烧蚀阈值测量实验及分析 | 第57-61页 |
4.2.1 锈蚀样件烧蚀阈值测试 | 第57-59页 |
4.2.2 基材烧蚀阈值测试 | 第59-61页 |
4.3 烧蚀速率实验测量与分析 | 第61-65页 |
4.3.1 重复频率对烧蚀速率的影响 | 第61-64页 |
4.3.2 激光能量密度对烧蚀速率的影响 | 第64-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纳秒脉冲激光除锈工艺实验研究 | 第66-78页 |
5.1 激光工艺参数对除锈质量的影响规律 | 第66-73页 |
5.1.1 激光能量密度的影响 | 第66-68页 |
5.1.2 脉宽的影响 | 第68-70页 |
5.1.3 激光脉冲重叠率的影响 | 第70-72页 |
5.1.4 离焦量的影响 | 第72-73页 |
5.2 钢材除锈质量评判 | 第73-76页 |
5.2.1 钢材除锈的国家标准 | 第73-75页 |
5.2.2 耐腐蚀性能 | 第75-7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或专利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