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9页 |
1.1 生物制药废水概述 | 第12-14页 |
1.1.1 生物制药生产工艺及废水来源 | 第12-13页 |
1.1.2 生物制药废水水质特点 | 第13-14页 |
1.2 生物制药废水处理现状 | 第14-22页 |
1.2.1 物理处理方法 | 第14-16页 |
1.2.2 化学处理方法 | 第16-19页 |
1.2.3 生化处理方法 | 第19-22页 |
1.3 水解酸化技术 | 第22-26页 |
1.3.1 水解酸化技术概述 | 第22-25页 |
1.3.2 水解酸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3.3 生物膜法在水解酸化中的应用 | 第26页 |
1.4 零价铁(zero valent iron,ZVI)技术 | 第26-29页 |
1.4.1 零价铁技术概述 | 第26-28页 |
1.4.2 零价铁技术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2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9-32页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9-30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3 水解酸化预处理洁霉素废水的试验研究 | 第32-48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2-36页 |
3.1.1 试验废水来源及水质 | 第32页 |
3.1.2 试验装置 | 第32-34页 |
3.1.3 分析项目、方法及仪器设备 | 第34页 |
3.1.4 试验方法 | 第34-36页 |
3.2 水解酸化污泥的培养与驯化结果及分析 | 第36-38页 |
3.2.1 水解酸化污泥培养结果及分析 | 第36-37页 |
3.2.2 水解酸化污泥驯化结果及分析 | 第37-38页 |
3.3 pH值对洁霉素废水水解酸化的影响 | 第38-44页 |
3.3.1 pH值对洁霉素废水水解酸化的效果及分析 | 第38-43页 |
3.3.2 水解酸化接后续生化试验效果及分析 | 第43-44页 |
3.4 容积负荷对洁霉素废水水解酸化的影响 | 第44-46页 |
3.5 水力停留时间对洁霉素废水水解酸化的影响 | 第46-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零价铁和生物填料强化洁霉素废水水解酸化的研究 | 第48-62页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4.1.1 废水来源及水质 | 第48页 |
4.1.2 试验装置 | 第48-49页 |
4.1.3 分析项目、方法及仪器设备 | 第49页 |
4.1.4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4.2 零价铁强化洁霉素废水水解酸化的效果及分析 | 第50-56页 |
4.2.1 COD的变化 | 第50-51页 |
4.2.2 pH值的变化 | 第51-53页 |
4.2.3 VFA的变化 | 第53-54页 |
4.2.4 ORP的变化 | 第54-55页 |
4.2.5 出水B/C的变化 | 第55-56页 |
4.3 生物填料强化洁霉素废水水解酸化的效果及分析 | 第56-60页 |
4.3.1 COD的变化 | 第56-57页 |
4.3.2 pH值的变化 | 第57-58页 |
4.3.3 VFA的变化 | 第58页 |
4.3.4 ORP的变化 | 第58-59页 |
4.3.5 出水B/C的变化 | 第59-60页 |
4.4 水解酸化接后续生化试验效果及分析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2-64页 |
5.1 结论 | 第62-63页 |
5.2 创新点 | 第63页 |
5.3 建议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