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传染病论文--病毒性出血热论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代谢组流行病学研究

缩略语表第9-11页
摘要第11-14页
Abstract第14-17页
前言第18-21页
第一章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代谢组学关联研究第21-35页
    1.1 引言第21-22页
        1.1.1 代谢组学的概念第21页
        1.1.2 代谢组学的特点和优势第21-22页
    1.2 材料与方法第22-25页
        1.2.1 试剂、耗材与主要仪器第22页
        1.2.2 实验方法第22-25页
    1.3 结果第25-32页
        1.3.1 代谢轮廓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第25-29页
        1.3.2 差异代谢物筛选结果第29页
        1.3.3 代谢通路分析第29-30页
        1.3.4 精氨酸相关代谢物的组间差异第30-32页
    1.4 讨论第32-35页
第二章 精氨酸代谢异常的病例对照组间比较与生物学效应分析第35-58页
    2.1 引言第35-36页
        2.1.1 精氨酸概况第35页
        2.1.2 精氨酸与骨髓源性抑制细胞第35页
        2.1.3 精氨酸与T淋巴细胞第35-36页
        2.1.4 精氨酸一氧化氮与血小板活化和减少第36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6-42页
        2.2.1 试剂、耗材与主要仪器第36-39页
        2.2.2 实验方法第39-42页
    2.3 结果第42-54页
        2.3.1 纳入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第42-45页
        2.3.2 SFTS病例中精氨酸相关代谢物水平的改变第45页
        2.3.3 SFTS病例中精氨酸代谢参数的改变第45-46页
        2.3.4 整体精氨酸的生物利用度(GABR)第46-47页
        2.3.5 骨髓源性抑制细胞亚群在SFTS病例中的增殖情况第47-48页
        2.3.6 粒系骨髓源性抑制细胞的精氨酸酶表达和释放第48页
        2.3.7 粒系骨髓源性抑制细胞与外周血精氨酸的关系第48-50页
        2.3.8 T淋巴细胞亚群的CD3ζ链的表达和免疫抑制第50-51页
        2.3.9 血小板一氧化氮的浓度改变第51-53页
        2.3.10 血小板-单核细胞复合体和血小板凋亡第53-54页
    2.4 讨论第54-58页
第三章 精氨酸干预SFTS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第58-73页
    3.1 引言第58-59页
        3.1.1 精氨酸的使用及其治疗作用第58页
        3.1.2 精氨酸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第58-59页
        3.1.3 现有SFTS的治疗方法第59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9-64页
        3.2.1 实验方法第59-64页
    3.3 结果第64-72页
        3.3.1 病例纳入总体情况第64页
        3.3.2 入院临床基线水平第64-67页
        3.3.3 治疗期间的主要临床表现和临床转归第67-68页
        3.3.4 精氨酸相关代谢物浓度变化第68-69页
        3.3.5 血小板激活水平和血小板一氧化氮水平第69-70页
        3.3.6 血小板数量变化第70页
        3.3.7 T淋巴细胞CD3ζ链表达和病毒载量的变化第70-71页
        3.3.8 不良反应的观察第71-72页
    3.4 讨论第72-73页
第四章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内皮细胞损伤的回顾性分析及病例对照研究第73-86页
    4.1 引言第73-74页
        4.1.1 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第73页
        4.1.2 内皮细胞受损在其他病毒性出血热中的临床表现第73-74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74-76页
        4.2.1 试剂、耗材与仪器第74-75页
        4.2.2 实验方法第75-76页
    4.3 结果第76-85页
        4.3.1 SFTS病例中内皮细胞损伤相关临床表现第76-78页
        4.3.2 SFTS病例外周血内皮细胞功能相关细胞粘附因子水平第78-85页
    4.4 讨论第85-86页
第五章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内皮细胞损伤的体外实验研究第86-96页
    5.1 引言第86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86-92页
        5.2.1 试剂、耗材与仪器第86-88页
        5.2.2 实验方法第88-92页
    5.3 结果第92-94页
        5.3.1 血管内皮细胞SFTSV病毒感染复制能力及感染后形态学变化第92页
        5.3.2 SFTSV感染后HUVEC激活水平及细胞因子释放第92-93页
        5.3.3 SFTSV感染后HUVEC跨膜电阻和葡聚糖透过率改变第93-94页
        5.3.4 SFTSV感染后HUVEC的细胞骨架和细胞连接的改变第94页
    5.4 讨论第94-9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7页
附录第107-116页
    附录1第107-109页
    附录2第109-111页
    附录3第111-112页
    附录4第112-113页
    附录5第113-114页
    附录6第114-115页
    附录7第115-116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16-117页
附件第117-136页
个人简历第136-137页
致谢第137-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ERS-CoV感染hDPP4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免疫病理损伤机制研究
下一篇:NO2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影响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