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的来源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课题的来源 | 第11页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8-19页 |
1.3.2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城市规划和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 | 第20-29页 |
2.1 城市规划概述 | 第20-21页 |
2.1.1 城市规划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现代城市规划的作用 | 第20-21页 |
2.1.3 现代城市规划的政策性 | 第21页 |
2.2 公众参与概述 | 第21-24页 |
2.2.1 公众的概念 | 第21-22页 |
2.2.2 公众参与的内涵 | 第22页 |
2.2.3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主体界定 | 第22-23页 |
2.2.4 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形式 | 第23-24页 |
2.3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依据 | 第24-28页 |
2.3.1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理论依据 | 第24-26页 |
2.3.2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政治依据 | 第26-27页 |
2.3.3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法律依据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承德市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公众参与状况 | 第29-39页 |
3.1 承德市城市规划管理的部门和流程 | 第29-32页 |
3.1.1 承德市城乡规划局主要职责 | 第29-30页 |
3.1.2 承德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主要职责 | 第30-31页 |
3.1.3 承德市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流程 | 第31-32页 |
3.2 承德市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参与情况分析 | 第32-35页 |
3.2.1 承德市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当前政策 | 第32-33页 |
3.2.2 承德市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具体情况 | 第33-35页 |
3.3 公众参与在承德市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作用 | 第35-38页 |
3.3.1 公众参与是发展民主政治的需要 | 第35页 |
3.3.2 公众参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35-36页 |
3.3.3 公众参与是建设市民社会的需要 | 第36-37页 |
3.3.4 公众参与是预防决策失误的保障 | 第37页 |
3.3.5 公众参与是提高城市规划合法性的有效途径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承德市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参与的问题与原因 | 第39-47页 |
4.1 承德市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39-43页 |
4.1.1 政府对公众参与的引导不够 | 第39-40页 |
4.1.2 公众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 第40-41页 |
4.1.3 公众参与的专业素质偏低 | 第41页 |
4.1.4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渠道单一 | 第41-42页 |
4.1.5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效果难以保证 | 第42-43页 |
4.2 承德市规划管理中公众参与问题的成因 | 第43-46页 |
4.2.1 城市规划管理的目的不明确 | 第43-44页 |
4.2.2 政府与公众的矛盾始终存在 | 第44页 |
4.2.3 理性的市民社会尚未形成 | 第44-45页 |
4.2.4 公众的专业基础相对薄弱 | 第45页 |
4.2.5 相关法律制度的欠缺 | 第45-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对策 | 第47-56页 |
5.1 培育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管理意识 | 第47-50页 |
5.1.1 公众的城市主人意识 | 第47-48页 |
5.1.2 政府的主动引导意识 | 第48-49页 |
5.1.3 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 | 第49-50页 |
5.2 拓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管理途径 | 第50-53页 |
5.2.1 降低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专业门槛 | 第50-51页 |
5.2.2 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管理创设渠道 | 第51-52页 |
5.2.3 发挥社区居委会的参与平台作用 | 第52-53页 |
5.3 健全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管理保障机制 | 第53-55页 |
5.3.1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制度机制 | 第53-54页 |
5.3.2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机制 | 第54-55页 |
5.3.3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反馈机制 | 第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