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12-14页 |
1.3.1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2-13页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三维重建技术概述 | 第15-25页 |
2.1 三维重建技术介绍 | 第15-17页 |
2.2 被动光学方法 | 第17-19页 |
2.2.1 单目视觉法 | 第17页 |
2.2.2 双目立体视差法 | 第17-19页 |
2.2.3 SFM法 | 第19页 |
2.3 主动光学方法 | 第19-22页 |
2.3.1 飞行时间法 | 第19-20页 |
2.3.2 激光扫描法 | 第20-21页 |
2.3.3 相位测量法 | 第21页 |
2.3.4 全息干涉法 | 第21页 |
2.3.5 结构光法 | 第21-22页 |
2.4 三维扫描仪产品 | 第22-24页 |
2.4.1 便携式 3D扫描仪GO!SCAN 3D | 第22-23页 |
2.4.2 EVA彩色手持式三维扫描仪 | 第23-24页 |
2.4.3 天远真彩色三维扫描仪 | 第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基于辅助相机的系统标定 | 第25-46页 |
3.1 相机成像模型 | 第25-31页 |
3.1.1 刚体变换 | 第25-26页 |
3.1.2 透视投影 | 第26-28页 |
3.1.3 畸变校正 | 第28-30页 |
3.1.4 数字化图像 | 第30-31页 |
3.2 相机参数标定 | 第31-33页 |
3.3 基于辅助相机的系统标定 | 第33-45页 |
3.3.1 标记识别 | 第34-42页 |
3.3.1.1 HARRIS角点检测算法 | 第35-38页 |
3.3.1.2 基于游程编码和对称差异的角点筛选与坐标优化 | 第38-42页 |
3.3.2 坐标系变换 | 第42-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基于结构光的快速三维重建 | 第46-66页 |
4.1 结构光三维重建技术原理 | 第46-49页 |
4.2 结构光模式 | 第49-56页 |
4.2.1 时间编码 | 第50-52页 |
4.2.2 空间编码 | 第52-55页 |
4.2.3 直接编码 | 第55-56页 |
4.3 基于DE BRUIJN序列的结构光编码 | 第56-63页 |
4.3.1 DE BRUIJN序列 | 第56-57页 |
4.3.2 基于DE BRUIJIN序列编码结构光的生成 | 第57-59页 |
4.3.3 基于DE BRUIJN序列编码结构光的解码 | 第59-63页 |
4.4 表面点颜色提取 | 第63-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结果分析 | 第66-79页 |
5.1 系统结构 | 第66-70页 |
5.1.1 设备选择与平台搭建 | 第66-67页 |
5.1.2 系统处理流程 | 第67-68页 |
5.1.3 上位机软件结构 | 第68-70页 |
5.2 实验步骤及结果 | 第70-77页 |
5.2.1 相机标定 | 第70-73页 |
5.2.2 确定手持设备位置 | 第73-74页 |
5.2.3 彩色点云重建 | 第74-76页 |
5.2.4 移动手持设备再次重建 | 第76-77页 |
5.2.5 点云拼接 | 第77页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79-80页 |
6.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