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章的结构安排 | 第10-1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2-33页 |
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2.1.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及特性 | 第12-13页 |
2.1.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原因及经济效应 | 第13-14页 |
2.1.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贸易效应 | 第14-17页 |
2.1.4 国内文献评介 | 第17-18页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2.2.1 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表现形式——法规和标准的定义及分类 | 第18-19页 |
2.2.2 法规和标准的形成原因和作用 | 第19-21页 |
2.2.3 如何甄别具有贸易保护主义性质的法规和标准 | 第21-22页 |
2.2.4 公共利益理论和“俘获”理论 | 第22-23页 |
2.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和贸易效应的衡量 | 第23-33页 |
2.3.1 技术性贸易壁垒经济和贸易效应的衡量方法及存在的现实障碍 | 第24-25页 |
2.3.2 贸易覆盖率及频率指标 | 第25-26页 |
2.3.3 价格差方法 | 第26-28页 |
2.3.4 引力模型 | 第28-31页 |
2.3.5 采用时间序列或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方法 | 第31页 |
2.3.6 用进口需求价格弹性测算价格效应 | 第31页 |
2.3.7 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 第31-33页 |
第3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践、特点及国际制度框架 | 第33-49页 |
3.1 WTO/TBT 协议与其它自由贸易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 第33-49页 |
3.1.1 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路径 | 第34页 |
3.1.2 WTO/TBT 协定 | 第34-37页 |
3.1.3 区域性 TBT 准则 | 第37-43页 |
3.1.4 影响 TBT 自由化路径选择的因素 | 第43-46页 |
3.1.5 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 第46-49页 |
第4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原理的经济分析 | 第49-66页 |
4.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属性 | 第49-50页 |
4.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及对关税的替代 | 第50-58页 |
4.2.1 模型假设 | 第52页 |
4.2.2 贸易保护和政治反对 | 第52-54页 |
4.2.3 关税制度下的贸易保护 | 第54-58页 |
4.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贸易保护政策 | 第58-60页 |
4.3.1 第三阶段:国内和国外企业的竞争 | 第58页 |
4.3.2 第二阶段:国内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博弈 | 第58-60页 |
4.4 相对透明度,保护选择,技术性贸易壁垒替代关税壁垒 | 第60-64页 |
4.5 结论 | 第64-66页 |
第5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66-88页 |
5.1 模型假设 | 第66-68页 |
5.2 基本模型:消费者需求和成本 | 第68-71页 |
5.2.1 偏好和需求 | 第68-69页 |
5.2.2 产品的供给及技术提高 | 第69页 |
5.2.3 政府政策 | 第69-71页 |
5.3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非合作符合政策 | 第71-73页 |
5.3.1 进口国最优标准政策 | 第71-72页 |
5.3.2 标准符合的国外政府最优反应政策及标准符合政策的纳什均衡 | 第72-73页 |
5.4 完全竞争条件下标准相符的国际合作政策 | 第73-76页 |
5.4.1 有效的国际合作标准 | 第73-75页 |
5.4.2 帕累托改进:符合标准协议 | 第75-76页 |
5.5 国际双寡条件下的非合作符合标准政策 | 第76-83页 |
5.5.1 国外政府的非限制最优策略 | 第77-80页 |
5.5.2 国外最优反应策略 | 第80-82页 |
5.5.3 国内最优反应标准及标准符合策略的纳什均衡 | 第82-83页 |
5.6 国际双寡条件下的国际合作策略 | 第83-85页 |
5.6.1 标准符合联合策略 | 第83-84页 |
5.6.2 标准符合协议的帕累托改进 | 第84-85页 |
5.7 结论 | 第85-88页 |
第6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经济贸易效应实证分析 | 第88-117页 |
6.1 TBT STC 及 SPS STC 数据库 | 第88-89页 |
6.2 技术性贸易壁垒总体情况统计描述 | 第89-99页 |
6.2.1 TBT STCs 数据库总体情况统计描述 | 第89-92页 |
6.2.2 SPS STCs 数据库总体情况统计描述 | 第92-99页 |
6.3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的破坏效应和转移效应 | 第99-106页 |
6.3.1 欧盟的主要技术性措施 | 第99-105页 |
6.3.2 美国的主要技术性措施 | 第105-106页 |
6.4 模型及实证分析 | 第106-115页 |
6.4.1 模型选择 | 第106-108页 |
6.4.2 回归结果分析——国家层面 | 第108-112页 |
6.4.3 回归结果分析——行业层面 | 第112-115页 |
6.5 结论 | 第115-117页 |
第7章 结论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117-124页 |
7.1 结论 | 第117-122页 |
7.1.1 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有效方法——国际条约 | 第117页 |
7.1.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原因——对关税的替代 | 第117页 |
7.1.3 贸易保护主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降低福利 | 第117-119页 |
7.1.4 贸易保护主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贸易效应——贸易破坏和贸易转移效应 | 第119-122页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