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27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3-17页 |
1.2 前人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1 帕米尔西缘弧形扩展模式 | 第17-19页 |
1.2.2 帕米尔东北缘弧形扩展模式的争论 | 第19-21页 |
1.3 拟解决科学问题 | 第21-23页 |
1.4 论文内容 | 第23页 |
1.5 论文工作量 | 第23-24页 |
1.6 创新性认识 | 第24-27页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7-35页 |
2.1 帕米尔高原深部结构 | 第27-29页 |
2.2 帕米尔地区主要构造单元及特征 | 第29-32页 |
2.3 帕米尔东北缘地层概述 | 第32-35页 |
3 帕米尔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特征 | 第35-79页 |
3.1 乌泊尔构造带构造特征 | 第35-45页 |
3.1.1 乌泊尔构造带结构 | 第36-42页 |
3.1.2 乌泊尔构造带演化 | 第42-45页 |
3.2 苏盖特—英吉沙构造带构造特征 | 第45-55页 |
3.2.1 苏盖特—英吉沙构造带结构 | 第45-54页 |
3.2.2 苏盖特—英吉沙构造带演化 | 第54-55页 |
3.3 齐姆根构造带构造特征 | 第55-59页 |
3.3.1 齐姆根构造带结构 | 第56-59页 |
3.3.2 齐姆根构造带演化 | 第59页 |
3.4 普西构造带 | 第59-69页 |
3.4.1 普西构造带结构 | 第60-68页 |
3.4.2 普西构造带演化 | 第68-69页 |
3.5 空间变化差异 | 第69-76页 |
3.5.1 褶皱带分布规律 | 第69-70页 |
3.5.2 区域走滑构造 | 第70-76页 |
3.6 小结 | 第76-79页 |
4 帕米尔东北缘晚新生代沉积特征及对构造过程的指示 | 第79-114页 |
4.1 野外剖面沉积学特征分析 | 第79-87页 |
4.1.1 奥依塔格剖面沉积学特征分析 | 第79-82页 |
4.1.2 同由路克剖面沉积学特征分析 | 第82-87页 |
4.2 柱状图对比 | 第87-95页 |
4.3 重矿物分析 | 第95-112页 |
4.3.1 聚类分析 | 第102-105页 |
4.3.2 重矿物组合对比 | 第105-108页 |
4.3.3 重矿物指数 | 第108-111页 |
4.3.4 重矿物物源分析总结 | 第111-112页 |
4.4 小结 | 第112-114页 |
5 乌泊尔背驮盆地发育特征及构造转换意义 | 第114-130页 |
5.1 乌泊尔背驮盆地构造地貌分析 | 第114-119页 |
5.1.1 地形分析 | 第114-117页 |
5.1.2 水系分析 | 第117-119页 |
5.2 乌泊尔背驮盆地地层解释 | 第119-122页 |
5.3 背驮盆地残余厚度图 | 第122-124页 |
5.4 背驮盆地沉积中心变迁控制因素及其意义 | 第124-126页 |
5.5 背驮盆地发育对帕米尔与南天山对接过程的制约 | 第126-128页 |
5.5.1 活动时间 | 第126页 |
5.5.2 对接模式 | 第126-128页 |
5.6 小结 | 第128-130页 |
6 讨论 | 第130-141页 |
6.1 帕米尔东北缘构造与沉积特征对运动学模型的约束 | 第130-134页 |
6.1.1 帕米尔东北缘GPS速度场对运动学模型的约束 | 第130-132页 |
6.1.2 帕米尔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特征对运动学模型的约束 | 第132页 |
6.1.3 帕米尔东北缘晚新生代沉积特征对运动学模型的约束 | 第132-133页 |
6.1.4 帕米尔东北缘古地磁对模型的约束 | 第133-134页 |
6.2 帕米尔东北缘晚新生代弧形扩展模型 | 第134-138页 |
6.3 帕米尔—南天山对接带演化 | 第138-141页 |
7 结论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7页 |
作者简介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