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公共建筑论文

金代戏场建筑实例的调查与研究--以晋东南地区为中心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36页
    1.1 选题背景、研究对象及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4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对象第11-13页
        1.1.3 选题目的第13页
        1.1.4 选题意义第13-14页
    1.2 金代戏场建筑实例的发现与研究现状评述第14-28页
        1.2.1 金代戏场建筑相关考古材料的发现与研究第14-16页
        1.2.2 金代戏场建筑实例的发现与研究第16-24页
        1.2.3 金代戏场建筑研究史的再思考第24-28页
    1.3 论文的具体研究目标、方法与论述框架第28-33页
        1.3.1 论文的具体研究目标第29页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29-32页
        1.3.3 论文的论述框架第32-33页
    1.4 论文的创新点第33-36页
        1.4.1 现存金代戏场建筑实例的专题实地调查第34页
        1.4.2 基于实例材料的金代戏场建筑分类研究第34页
        1.4.3 对金代戏场建筑戏剧演出功能的综合复原研究第34页
        1.4.4 金代戏场建筑所反映出来的金代社会生活状况研究第34页
        1.4.5 多学科研究方法在建筑文化研究工作中的实践第34-36页
2 晋东南地区金代戏场建筑实例的调查第36-94页
    2.1 高平西里门二仙庙戏场建筑第38-48页
        2.1.1 正殿建筑第39-43页
        2.1.2 露台建筑第43-46页
        2.1.3 后殿建筑第46-47页
        2.1.4 二仙庙戏场建筑特点小结第47-48页
    2.2 晋城泽州冶底岱庙戏场建筑第48-59页
        2.2.1 第一进院落及山门建筑第49-50页
        2.2.2 第二进院落及戏场建筑第50-58页
        2.2.3 岱庙戏场建筑特点小结第58-59页
    2.3 高平王报村二郎庙戏场建筑第59-67页
        2.3.1 正殿建筑第60-61页
        2.3.2 戏台建筑第61-66页
        2.3.3 二郎庙戏场建筑特点小结第66-67页
    2.4 阳城泽城村汤帝庙戏场建筑第67-78页
        2.4.1 正殿建筑第69-70页
        2.4.2 舞庭建筑第70-77页
        2.4.3 汤帝庙戏场建筑特点小结第77-78页
    2.5 阳城封头村汤帝庙戏场建筑第78-84页
        2.5.1 舞庭建筑第79-83页
        2.5.2 汤帝庙戏场建筑特点小结第83-84页
    2.6 阳城下交村汤帝庙戏场建筑第84-94页
        2.6.1 第一进院落建筑第84-85页
        2.6.2 第二进院落及正殿建筑第85-87页
        2.6.3 舞庭建筑第87-92页
        2.6.4 汤帝庙戏场建筑特点小结第92-94页
3 晋东南地区金代戏场建筑实例的分类研究第94-127页
    3.1 金代戏场建筑实例的分类依据第94-99页
        3.1.1 金代戏场建筑实例的特征与分类依据第94-95页
        3.1.2 金代戏场建筑的分类第95-99页
    3.2 以戏台为中心的戏场建筑第99-105页
        3.2.1 实例所见以戏台为中心戏场建筑的特点第99-104页
        3.2.2 以戏台为中心戏场建筑的声学特点第104-105页
        3.2.3 以戏台为中心戏场建筑的特点总结第105页
    3.3 以露台为中心的戏场建筑第105-108页
        3.3.1 实例所见以露台为中心戏场建筑的特点第105-108页
        3.3.2 以露台为中心戏场建筑的声学特点第108页
        3.3.3 以露台为中心戏场建筑的特点总结第108页
    3.4 以舞庭为中心的戏场建筑第108-121页
        3.4.1 实例所见以舞庭为中心戏场建筑的特点第108-119页
        3.4.2 以舞庭为中心戏场建筑的声学特点第119-120页
        3.4.3 以舞庭为中心戏场建筑的特点总结第120-121页
    3.5 对金代戏场建筑实例进行分类研究的现实意义第121-127页
        3.5.1 屯城村东岳庙戏场建筑概况第122-123页
        3.5.2 东岳庙正殿第123-125页
        3.5.3 东岳庙戏台第125-127页
4 晋东南地区金代戏场建筑实例功能的研究第127-155页
    4.1 研究方法与依据第127-128页
    4.2 晋东南地区金代杂剧的演出形式第128-134页
    4.3 以戏台为中心戏场建筑功能的分析第134-141页
        4.3.1 由侯马董氏墓M1所见戏台中心戏场建筑的功能第135-138页
        4.3.2 戏场建筑做法与杂剧的演出、观演需求第138-140页
        4.3.3 以戏台为中心戏场建筑的功能总结第140-141页
    4.4 以露台为中心戏场建筑功能的分析第141-145页
        4.4.1 文献记录中露台建筑的功能第141-144页
        4.4.2 戏场建筑做法与露台的功能第144-145页
    4.5 以舞庭为中心戏场建筑功能的分析第145-153页
        4.5.1 文献记录中舞庭建筑的功能第145-146页
        4.5.2 金代墓葬中所见的社火表演第146-152页
        4.5.3 戏场建筑做法与舞庭的功能第152-153页
    4.6 晋东南地区金代戏场建筑功能小结第153-155页
5 金代戏场建筑实例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第155-181页
    5.1 对晋东南地区金代戏场建筑实例的补充说明第155-162页
        5.1.1 晋东南现存金代戏场建筑的局限性第155-158页
        5.1.2 晋东南金代戏场建筑实例的特殊性第158-160页
        5.1.3 现存实例以外金代戏场建筑的类型第160-162页
    5.2 金代戏场建筑溯源第162-173页
        5.2.1 碑记中的北宋戏场建筑第162-163页
        5.2.2 平顺九天圣母庙所见北宋“舞楼”戏场建筑遗迹第163-164页
        5.2.3 长子县南鲍村汤王庙所见北宋“舞楼”戏场建筑遗迹第164-167页
        5.2.4 墓葬中的北宋戏剧与戏场建筑第167-171页
        5.2.5 北宋戏场建筑与金代戏场建筑的关系第171-172页
        5.2.6 金代戏场建筑实例与金代其它类型建筑实例的关系第172-173页
    5.3 金代戏场建筑流变第173-174页
        5.3.1 金代戏场建筑对元代戏场建筑的影响第173页
        5.3.2 金代戏场建筑在明清时期的沿用第173-174页
    5.4 金代戏场建筑与民间祠祀建筑的关系第174-181页
        5.4.1 金代民间祠祀与戏剧乐舞活动第174-176页
        5.4.2 金代戏场建筑性质的再认识第176-177页
        5.4.3 金代戏场建筑实例所反映的金代中原地区社会生活状况第177-181页
6 结语第181-185页
    6.1 论文结论第181-182页
    6.2 论文的创新点第182-183页
    6.3 论文未来工作展望第183-185页
附录第185-192页
    一、古籍文献第185页
    二、现代参考文献第185-190页
    三、外文参考文献第190-192页
    四、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92页

论文共1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形貌调控的新型金属基纳米多孔催化剂的设计及其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的研究
下一篇:多能协同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优化配置及不确定性运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