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冷藏库节能及太阳能利用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太阳能资源利用概述 | 第14-15页 |
1.2.2 冷藏库制冷系统节能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太阳能电制冷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 西安地区冷藏库建筑太阳能资源利用评估 | 第20-31页 |
2.1 太阳能基础数据与评估方法 | 第20-23页 |
2.1.1 太阳能气候数据资料 | 第20-21页 |
2.1.2 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标准 | 第21-22页 |
2.1.3 水平面直射比与等级标准 | 第22页 |
2.1.4 太阳能资源稳定程度与等级标准 | 第22-23页 |
2.2 光伏组件不同倾角接收的太阳辐射强度 | 第23-24页 |
2.3 西安地区太阳能资源评价分析 | 第24-30页 |
2.3.1 西安太阳辐射资源分布特征 | 第24-26页 |
2.3.2 西安地区太阳能资源稳定程度评估 | 第26-27页 |
2.3.3 光伏组件不同倾角对接收太阳辐射量影响 | 第27-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光伏发电特性与苹果冷库制冷系统动态能耗相适性研究 | 第31-45页 |
3.1 太阳能光伏-电网互补冷藏库制冷系统及工作原理 | 第31-32页 |
3.2 冷藏库光伏系统发电数学模型 | 第32-38页 |
3.2.1 冷藏库动态负荷数学模型 | 第32-36页 |
3.2.2 冷藏库耗电量数学模型 | 第36页 |
3.2.3 太阳能光伏组件光电转换数学模型 | 第36-38页 |
3.2.4 太阳能光伏阵列面积数学模型 | 第38页 |
3.3 光伏冷藏库发电特性研究 | 第38-44页 |
3.3.1 冷藏库建筑概况 | 第38-39页 |
3.3.2 冷藏库动态负荷与耗电量变化特性 | 第39-41页 |
3.3.3 光伏阵列与冷藏库制冷系统电量相适关系 | 第41-42页 |
3.3.4 光伏冷藏库制冷系统供电模式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不同光伏附加形式对冷藏库能耗影响研究 | 第45-65页 |
4.1 COMSOL MULTIPHYSICIS模拟软件介绍 | 第45-46页 |
4.2 不同光伏附加形式围护结构概述 | 第46-47页 |
4.3 附加光伏墙体传热数学模型 | 第47-52页 |
4.3.1 传统冷藏库墙体传热数学模型 | 第47-48页 |
4.3.2 光伏附加屋顶传热数学模型 | 第48-50页 |
4.3.3 光伏附加南墙传热数学模型 | 第50-52页 |
4.4 光伏墙体接收的太阳辐射强度 | 第52-53页 |
4.5 光伏附加墙体模拟参数 | 第53-56页 |
4.5.1 光伏墙体性能参数 | 第53页 |
4.5.2 典型气象参数处理 | 第53-56页 |
4.6 不同光伏附加形式冷藏库能耗分析 | 第56-63页 |
4.6.1 光伏附加墙体数值模型的实验验证 | 第56-58页 |
4.6.2 光伏附加墙体对壁面温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4.6.3 光伏附加墙体对冷藏库冷负荷影响 | 第59-60页 |
4.6.4 光伏附加墙体对冷藏库电量影响 | 第60-61页 |
4.6.5 光伏附加墙体冷藏库电量需求关系 | 第61-6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5 光伏冷藏库系统效益评价 | 第65-71页 |
5.1 系统经济效益 | 第65-69页 |
5.1.1 系统总投资成本 | 第66-67页 |
5.1.2 系统总净现值 | 第67-69页 |
5.2 系统能量回收期和环境减排效益 | 第69-70页 |
5.2.1 能量回收期 | 第69页 |
5.2.2 环境减排效益 | 第69-7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6.2 课题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