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古建筑灰浆检测标准化的现状 | 第10-12页 |
1.1.1 前言 | 第10页 |
1.1.2 我国古代建筑灰浆检测标准现状 | 第10-11页 |
1.1.3 国外古代灰浆检测标准现状 | 第11-12页 |
1.2 古建筑灰浆的特性—检测指标 | 第12-15页 |
1.2.1 前言 | 第12-13页 |
1.2.2 实地检测指标 | 第13-14页 |
1.2.3 灰浆样品检测指标 | 第14-15页 |
1.3 古建筑灰浆检测的原则研究 | 第15-18页 |
1.3.1 国内外文物古迹保护条例 | 第15-17页 |
1.3.2 古建筑修复的目的和原则 | 第17-18页 |
1.3.3 古建筑检测的原则和应用 | 第1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2 案例文献中的检测方法 | 第20-31页 |
2.1 前言 | 第20页 |
2.2 现场取样方法 | 第20-21页 |
2.3 实地无损或微损检测分析法 | 第21-22页 |
2.4 物理性能检测分析法 | 第22-24页 |
2.5 化学成分与结构分析法 | 第24-28页 |
2.5.1 显微技术 | 第24-25页 |
2.5.2 成分检测分析法 | 第25-28页 |
2.5.3 小结 | 第28页 |
2.6 年代检测分析法(断代) | 第28-31页 |
3 检验优化后的检测方法 | 第31-36页 |
3.1 前言 | 第31页 |
3.2 现场无损或微损检测 | 第31-33页 |
3.2.1 回弹强度—回弹仪 | 第31-32页 |
3.2.2 表面硬度—表面硬度仪 | 第32页 |
3.2.3 表面显微状态—便携式显微镜 | 第32页 |
3.2.4 表面裂隙—裂缝测量仪 | 第32-33页 |
3.2.5 含水量—微波湿度仪 | 第33页 |
3.2.6 热成像—红外热像仪 | 第33页 |
3.3 实验室物理性能检测 | 第33-34页 |
3.3.1 前言 | 第33页 |
3.3.2 密度、孔隙率—密度仪 | 第33-34页 |
3.3.3 粒度—粒度仪 | 第34页 |
3.4 实验室化学检测 | 第34-36页 |
3.4.1 前言 | 第34-35页 |
3.4.2 石灰含量—酸解法 | 第35页 |
3.4.3 有机添加物—经典化学分析法 | 第35页 |
3.4.4 有机物—红外 | 第35页 |
3.4.5 无机物—XRD检测 | 第35页 |
3.4.6 有机物、无机物—热差检测(DTA-TG) | 第35页 |
3.4.7 微观结构—扫描电镜 | 第35-36页 |
4 行业标准制定的基本要素、构成和要求 | 第36-45页 |
4.1 《标准化实用教程》 | 第36-37页 |
4.2 《标准编写知识问答》 | 第37-39页 |
4.3 《GB/T20001标准编写规则术语、符号、信息分类编码、化学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4.3.1 术语 | 第39-40页 |
4.3.2 符号 | 第40-41页 |
4.3.3 信息分类编码 | 第41页 |
4.3.4 化学分析方法 | 第41页 |
4.4 标准编写原则、要素和步骤的实际应用 | 第41-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5 《中国古代建筑灰浆检测技术规范》草案 | 第45-72页 |
5.1 前言 | 第45-46页 |
5.2 标准正文--《中国古代建筑灰浆检测技术规范》(草案) | 第46-72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72-73页 |
6.1 结论 | 第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