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从温肾论治不寐的病案回顾性研究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 | 第12-22页 |
| 1 西医学对不寐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1.1 失眠的定义 | 第12页 |
| 1.2 失眠的诊断 | 第12-13页 |
| 1.3 发病机制 | 第13页 |
| 1.4 临床治疗 | 第13-14页 |
| 1.4.1 失眠的药物治疗 | 第13-14页 |
| 1.4.2 特殊患者的失眠治疗 | 第14页 |
| 2 中医学对不寐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 2.1 中医对不寐病名的认识 | 第14-15页 |
| 2.2 中医对不寐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5-17页 |
| 2.2.1 心 | 第15-16页 |
| 2.2.2 肝胆 | 第16页 |
| 2.2.3 脾胃 | 第16-17页 |
| 2.2.4 肺 | 第17页 |
| 2.2.5 肾 | 第17页 |
| 2.3 中医对不寐的治疗 | 第17-19页 |
| 2.3.1 汤药治疗 | 第18页 |
| 2.3.2 针灸治疗 | 第18-19页 |
| 2.3.3 耳穴疗法 | 第19页 |
| 3 中医扶阳思想探讨 | 第19-22页 |
| 3.1 扶阳思想源流 | 第19-20页 |
| 3.2 从扶阳论治不寐的文献研究 | 第20-22页 |
| 第二部分 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 第22-45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22-23页 |
| 1.1 病案来源 | 第22页 |
| 1.2 病案纳入标准 | 第22页 |
| 1.3 病案排除标准 | 第22页 |
| 1.4 临床资料 | 第22-23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 2.1 病例信息采集方法 | 第23-24页 |
| 2.2 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 2.2.1 病案数据库挖掘平台的建立 | 第24页 |
| 2.2.2 病案信息数据挖掘方法 | 第24-26页 |
| 2.2.3 数据挖掘中的加强关联分析方法 | 第26页 |
| 3 结果 | 第26-39页 |
| 3.1 病机发生的频次及关联分析结果 | 第26-28页 |
| 3.2 症状发生的频次及关联分析结果 | 第28-30页 |
| 3.3 症状与病机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 | 第30页 |
| 3.4 舌象发生的频次及关联分析结果 | 第30-32页 |
| 3.5 舌象与病机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 | 第32-33页 |
| 3.6 脉象发生的频次及关联分析结果 | 第33-35页 |
| 3.7 脉象与病机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 | 第35-37页 |
| 3.8 药物发生的频次及关联分析结果 | 第37-39页 |
| 3.9 药物与病机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 | 第39页 |
| 4 讨论 | 第39-45页 |
| 4.1 对不寐常见病机的探讨 | 第39-42页 |
| 4.1.1 真阳下虚,阴火上浮 | 第40-41页 |
| 4.1.2 寒湿内盛,气血不畅 | 第41页 |
| 4.1.3 脾肾阳虚,寒湿中阻 | 第41页 |
| 4.1.4 阳虚血少,心神失养 | 第41-42页 |
| 4.2 对不寐临床表现的探讨 | 第42页 |
| 4.3 对不寐舌象的探讨 | 第42页 |
| 4.4 对不寐脉象的探讨 | 第42页 |
| 4.5 对不寐中医治法方药的探讨 | 第42-45页 |
| 4.5.1 桂枝法 | 第43页 |
| 4.5.2 附子理中法 | 第43-44页 |
| 4.5.3 四逆封髓法 | 第44页 |
| 4.5.4 四逆归脾法 | 第44-45页 |
| 第三部分 典型病案选 | 第45-49页 |
| 1. 桂枝法案 | 第45-46页 |
| 2. 附子理中法案 | 第46页 |
| 3. 四逆封髓法案 | 第46-47页 |
| 4. 四逆归脾法案 | 第47-49页 |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49-50页 |
| 问题与不足 | 第49页 |
| 展望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附录 | 第53-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