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论文--矿井大气论文--矿尘论文

棋盘井矿煤层注水工艺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1-12页
    1.2 煤层注水理论第12-16页
        1.2.1 煤层注水机理第12-14页
        1.2.2 注水降尘机理研究第14-16页
    1.3 国内外煤层注水工艺方法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1 国外煤层注水工艺方法研究现状第16页
        1.3.2 国内煤层注水技术研究现状第16-18页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0页
        1.4.1 研究方法第18页
        1.4.2 研究内容第18页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8-20页
    1.5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二章 矿井基本概况第21-33页
    2.1 位置与交通第21-22页
    2.2 井田范围和9号煤层煤炭储量第22页
        2.2.1 井田范围第22页
        2.2.2 9号煤层煤炭储量第22页
    2.3 矿井地质构造及9号煤层赋存情况第22-23页
        2.3.1 地质构造第22-23页
        2.3.2 9号煤层赋存情况第23页
    2.4 矿井开拓系统、采区巷道布置及采煤方法第23-26页
        2.4.1 开拓系统第23-25页
        2.4.2 采区巷道布置第25页
        2.4.3 采煤方法第25-26页
    2.5 矿井通风情况第26-28页
        2.5.1 通风方式及通风系统第26页
        2.5.2 矿井通风设备第26-28页
    2.6 矿井粉尘情况第28-31页
        2.6.1 粉尘测定第28-30页
        2.6.2 粉尘防治措施第30-31页
    2.7 矿井水源及供水系统第31-32页
        2.7.1 矿井供水水源第31-32页
        2.7.2 供水系统第32页
    2.8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Ⅰ020902工作面介绍第33-44页
    3.1 工作面位置及煤层概况第33页
    3.2 煤层顶底板及地质构造情况第33-34页
        3.2.1 工作面顶底板情况第33-34页
        3.2.2 工作面地质构造第34页
    3.3 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第34-37页
        3.3.1 采煤方法第34-35页
        3.3.2 回采工艺第35-37页
    3.4 工作面产量、推进度第37-39页
        3.4.1 工作面年推进度第37-38页
        3.4.2 工作面生产能力第38-39页
    3.5 进、回风巷几何尺寸和支护形式第39-40页
    3.6 通风及粉尘情况第40-43页
        3.6.1 通风情况第40-42页
        3.6.2 工作面粉尘情况第42-43页
    3.7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Ⅰ020902工作面煤层基本性质研究第44-66页
    4.1 煤岩特征第44-45页
    4.2 煤的反射率第45-46页
    4.3 煤的力学性质第46-51页
        4.3.1 煤的坚固性系数第46-48页
        4.3.2 密度第48-51页
    4.4 煤的工业分析第51-56页
        4.4.1 全水分的测定第51-55页
        4.4.2 灰分、挥发分固定碳第55-56页
    4.5 顶底板的物理力学性质第56页
    4.6 煤水湿润边角第56-59页
        4.6.1 湿润边角测定方法选择第56-57页
        4.6.2 所需仪器设备第57页
        4.6.3 试验步骤第57页
        4.6.4 试验结果第57-59页
    4.7 煤自然吸水率测定第59-62页
        4.7.1 试验所需的仪器设备第59页
        4.7.2 试验步骤第59-60页
        4.7.3 试验数据第60页
        4.7.4 数据计算第60-62页
    4.8 孔隙率第62-64页
        4.8.1 煤层注水孔隙利用情况第62-63页
        4.8.2 孔隙率计算及测定第63页
        4.8.3 孔隙率评价第63-64页
    4.9 煤层注水可注性分析第64页
    4.10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五章 改善煤层湿润特性的研究第66-71页
    5.1 磁场作用机理第66-67页
        5.1.1 煤吸附水的微观机理第66页
        5.1.2 磁场对水及其与煤体表面相互作用影响机理第66-67页
    5.2 磁化水特性研究第67-68页
        5.2.1 磁场对水表面张力的影响第67-68页
        5.2.2 磁化水对煤岩渗透性的影响第68页
    5.3 磁化水的除尘途径第68页
    5.4 接触角与润湿作用的关系第68-70页
    5.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六章 煤层注水湿润特性数值模拟研究第71-81页
    6.1 应用软件简介第71页
    6.2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第71-73页
        6.2.1 数值模拟原理第71-72页
        6.2.2 模型的建立第72页
        6.2.3 模拟所需参数的确定第72页
        6.2.4 边界条件及载荷条件确定第72-73页
        6.2.5 模拟方案的确定第73页
    6.3 模拟结果及分析第73-79页
    6.4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七章 煤层注水工艺方法及效果、效益分析第81-96页
    7.1 煤层注水方式及其选择第81-82页
    7.2 注水工艺方法的确定第82-90页
    7.3 煤层注水安全技术措施第90-91页
    7.4 煤层注水劳动组织第91页
    7.5 煤层注水的效果及其检测第91-93页
    7.6 煤层注水效益分析第93-95页
    7.8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第96-98页
    8.1 主要结论第96页
    8.2 展望第96-98页
致谢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2页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情况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系统开发
下一篇:煤矿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