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5页 |
2 山核桃物理特性及破壳力学特性分析 | 第15-24页 |
2.1 破壳方法的研究 | 第15-17页 |
2.2 影响山核桃破壳的因素 | 第17-18页 |
2.3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18-22页 |
2.3.1 实验对象 | 第18页 |
2.3.2 实验仪器 | 第18页 |
2.3.3 山核桃外形特征及三径的测定 | 第18-19页 |
2.3.4 山核桃挤压破坏载荷及压缩变形量的测定 | 第19-20页 |
2.3.5 破壳后山核桃物料各种成份含量的测定 | 第20-21页 |
2.3.6 破壳后的核桃物料在气流中的运动状态分析 | 第21-22页 |
2.4 小结 | 第22-24页 |
3 山核桃破壳机的原理与主要结构的设计 | 第24-42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山核桃破壳机的基本原理 | 第24-26页 |
3.2.1 结构特点 | 第24-25页 |
3.2.2 工作过程 | 第25-26页 |
3.3 分级机构的设计 | 第26-31页 |
3.3.1 分级的必要性 | 第26-28页 |
3.3.2 主要参数的确定 | 第28-30页 |
3.3.3 分级滚筒锥角 | 第30-31页 |
3.4 击打机构的设计 | 第31-38页 |
3.4.1 击打装置的设计 | 第33-34页 |
3.4.2 凸轮的设计 | 第34页 |
3.4.3 凸轮轴的设计 | 第34-35页 |
3.4.4 弹簧的选择 | 第35-36页 |
3.4.5 落果控制阀的设计 | 第36-38页 |
3.4.6 击打力调节挡板 | 第38页 |
3.4.7 运动要求 | 第38页 |
3.5 壳仁分离机构的设计 | 第38-41页 |
3.5.1 风机的设计 | 第39-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传动及动力机构的设计 | 第42-52页 |
4.1 电动机的选择 | 第42-44页 |
4.1.1 分级滚筒功率的计算 | 第42页 |
4.1.2 破壳机构凸轮轴上的凸轮齿转速 | 第42-43页 |
4.1.3 壳仁分离机构凸轮轴功率 | 第43页 |
4.1.4 电动机的功率 | 第43-44页 |
4.1.5 电动机的转速 | 第44页 |
4.2 带及带轮的设计 | 第44-48页 |
4.2.1 确定计算传动带的功率 Pca | 第45页 |
4.2.2 确定 V 带的型号 | 第45页 |
4.2.3 计算带轮的计算直径 D1和 D2 | 第45页 |
4.2.4 确定传动中心距和带长 | 第45-46页 |
4.2.5 验算主动轮上的包角 a1 | 第46页 |
4.2.6 确定 V 带的根数 | 第46-47页 |
4.2.7 确定带的张紧力 F0 | 第47-48页 |
4.2.8 求 V 带传动作用在轴上的压力 Q | 第48页 |
4.3 带轮的设计 | 第48-51页 |
4.3.1 带轮的材料选择 | 第48页 |
4.3.2 主动带轮的设计 | 第48-50页 |
4.3.3 从动带轮的设计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山核桃破壳机虚拟样机的构建与关键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 第52-64页 |
5.1 山核桃破壳机虚拟样机的建立 | 第52-54页 |
5.2 关键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 第54-59页 |
5.2.1 有限元法概论 | 第54-55页 |
5.2.2 Mechanica 软件的概述 | 第55页 |
5.2.3 凸轮轴有限元分析过程 | 第55-59页 |
5.3 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59-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页 |
6.2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