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冬小麦越冬期生理指标的比较及蔗糖代谢酶基因的表达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前言第13-22页
    1.1 植物抗寒性研究的进展第13-17页
        1.1.1 植物抗寒性的鉴定方法第13-14页
        1.1.2 低温对细胞膜的损伤第14页
        1.1.3 植物含水量和渗透调节物质对植物抗寒性的影响第14-16页
        1.1.4 低温胁迫抗寒基因及蛋白的研究第16-17页
    1.2 冬小麦的抗寒性研究第17-20页
        1.2.1 低温胁迫下冬小麦的生理变化第17-18页
        1.2.2 低温胁迫下小麦抗寒基因和糖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表达第18-19页
        1.2.3 黑龙江省冬小麦抗寒性的研究进展第19-20页
    1.3 荧光定量PCR第20-21页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2-31页
    2.1 材料的选取第22-23页
        2.1.1 低温下冬小麦品种间生理指标的比较分析试验第22-23页
        2.1.2 低温下蔗糖相关基因荧光定量PCR分析第23页
    2.2 试验仪器第23-24页
    2.3 主要试剂第24页
        2.3.1 低温下冬小麦品种间生理指标的比较分析试验第24页
        2.3.2 低温下蔗糖相关基因荧光定量RT-PCR分析第24页
    2.4 测定的项目及方法第24-30页
        2.4.1 叶鞘内含水量的测定第24-25页
        2.4.2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第25页
        2.4.3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第25页
        2.4.4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第25-26页
        2.4.5 叶鞘内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测定第26-27页
        2.4.6 引物的设计和荧光定量PCR引物列表第27-28页
        2.4.7 材料RNA的提取与检测第28页
        2.4.8 反转录和梯度PCR第28-29页
        2.4.9 荧光定量PCR第29页
        2.4.10 荧光定量PCR的定量计算第29-30页
    2.5 数据处理第30-3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1-44页
    3.1 调查期内冬小麦品种含水量及丙二醛含量变化第31-32页
        3.1.1 参试品种叶鞘含水量的变化第31-32页
        3.1.2 丙二醛的变化第32页
    3.2 调查期内冬小麦品种细胞主要内含物含量的变化第32-37页
        3.2.1 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第32-33页
        3.2.2 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第33-34页
        3.2.3 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第34-35页
        3.2.4 蔗糖含量变化第35-36页
        3.2.5 果糖含量的变化第36-37页
        3.2.6 淀粉含量的变化第37页
    3.3 不同时期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第37-39页
        3.3.1 越冬期不同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第37-39页
    3.4 糖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第39-44页
        3.4.1 样品RNA的提取结果第39-40页
        3.4.2 荧光定量PCR各基因于GAPDH的溶解曲线第40-41页
        3.4.3 TaSS(蔗糖合成酶基因)的荧光定量PCR表达量的变化第41页
        3.4.4 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TaSPS)的荧光定量PCR表达量的变化第41-42页
        3.4.5 腺苷二磷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TaADPG)的荧光定量PCR表达量的变化第42-43页
        3.4.6 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基因(TaFBA)的荧光定量PCR表达量的变化第43-44页
4 讨论第44-50页
    4.1 抗寒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系)越冬期生理指标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的讨论第44-47页
        4.1.1 冬小麦越冬期间含水量的变化第44页
        4.1.2 冬小麦越冬期间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第44-45页
        4.1.3 冬小麦越冬期间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第45页
        4.1.4 冬小麦越冬期间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第45-46页
        4.1.5 冬小麦越冬期间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第46页
        4.1.6 冬小麦越冬期间蔗糖与果糖含量的变化第46-47页
        4.1.7 冬小麦越冬期间淀粉含量的变化第47页
    4.2 冬小麦抗寒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47-48页
    4.3 低温处理下糖代谢酶基因表达量的讨论第48-50页
5 结论第50-51页
致谢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6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AGPase基因序列变异及其与籽粒淀粉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下一篇:不同水分处理对大豆物质积累及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