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引言 | 第8-12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1.1 选题的目的 | 第8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1 文献法 | 第10页 |
1.3.2 比较归纳法 | 第10页 |
1.4 本文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0-12页 |
1.4.1 本文的重点 | 第10页 |
1.4.2 本文的难点 | 第10页 |
1.4.3 本文创新处 | 第10-12页 |
2 产品责任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12-20页 |
2.1 产品责任的概念 | 第12-16页 |
2.1.1 产品责任的定义 | 第12页 |
2.1.2 产品责任的性质 | 第12-13页 |
2.1.3 产品责任的特征 | 第13-14页 |
2.1.4 产品责任与相近概念的辨析 | 第14-16页 |
2.2 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 | 第16-17页 |
2.2.1 产品缺陷 | 第16-17页 |
2.2.2 产品缺陷造成了受害人的损害 | 第17页 |
2.2.3 因果关系 | 第17页 |
2.3 产品责任理论和制度的发展 | 第17-20页 |
2.3.1 英美法系国家的产品责任 | 第17-18页 |
2.3.2 大陆法系国家的产品责任 | 第18页 |
2.3.3 我国产品责任制度的发展 | 第18-20页 |
3 各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之比较 | 第20-25页 |
3.1 美国、日本关于产品责任缺陷的规定 | 第20页 |
3.1.1 美国关于产品缺陷的规定 | 第20页 |
3.1.2 日本关于产品缺陷的规定 | 第20页 |
3.2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关于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规定 | 第20-21页 |
3.2.1 美国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 | 第20-21页 |
3.2.2 英国的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 第21页 |
3.3 美国、日本关于产品责任损害赔偿范围的规定 | 第21-23页 |
3.3.1 美国法律关于产品责任损害赔偿范围的规定 | 第21-22页 |
3.3.2 日本产品责任损害赔偿制度 | 第22-23页 |
3.4 国外产品责任法律实践对我国的启示及借鉴 | 第23-25页 |
3.4.1 产品责任的主体 | 第23-24页 |
3.4.2 产品责任损害赔偿范围 | 第24-25页 |
4 我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25-34页 |
4.1 我国产品责任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5-30页 |
4.1.1 产品缺陷认定标准的立法现状 | 第25-26页 |
4.1.2 我国产品责任法律关系主体范围的立法现状 | 第26-27页 |
4.1.3 产品责任的损害赔偿范围的立法现状 | 第27页 |
4.1.4 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立法现状 | 第27-30页 |
4.2 我国产品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4.2.1 产品缺陷认定标准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4.2.2 产品的界定和范围存在的问题 | 第32页 |
4.2.3 我国产品责任的损害赔偿范围存在问题 | 第32-34页 |
5 完善我国产品责任制度的建议 | 第34-40页 |
5.1 扩大产品责任法中产品的范围 | 第34-36页 |
5.1.1 智力产品 | 第34-35页 |
5.1.2 血液制品和制剂 | 第35-36页 |
5.2 完善产品缺陷的认定标准 | 第36-37页 |
5.2.1 对缺陷产品进行分类并分别适用具体的认定标准 | 第36-37页 |
5.3 完善产品责任损害赔偿制度 | 第37-40页 |
5.3.1 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37-39页 |
5.3.2 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