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治河工程与防洪工程论文--治河方法(河道整治)论文

牟汶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洪水效应及绩效评价

中文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绪论第11-16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4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点第14-16页
        1.4.1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2 技术路线第15页
        1.4.3 创新点第15-16页
2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第16-29页
    2.1 地理位置第16页
        2.1.1 莱芜市地理位置第16页
        2.1.2 牟汶河流域地理位置第16页
    2.2 河流水系第16-17页
    2.3 地形地貌第17-19页
    2.4 气象气候条件第19-20页
        2.4.1 气温第19页
        2.4.2 降水第19-20页
        2.4.3 蒸发第20页
        2.4.4 干旱指数第20页
    2.5 水文基本情况第20-24页
        2.5.1 径流第20-23页
        2.5.2 河流泥沙第23-24页
    2.6 水文地质情况第24-25页
        2.6.1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第24-25页
        2.6.2 地下水动态第25页
    2.7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第25-26页
        2.7.1 流域内水资源基本情况第25-26页
        2.7.2 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第26页
    2.8 牟汶河河道历年治理情况第26-27页
    2.9 社会经济概况第27-29页
        2.9.1 莱芜市社会经济概况第27页
        2.9.2 牟汶河流域内社会经济概况第27-29页
3 牟汶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概况第29-34页
    3.1 综合治理工程的必要性第29-30页
        3.1.1 牟汶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9-30页
    3.2 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意义第30页
    3.3 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目标第30-31页
    3.4 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概况第31-34页
        3.4.1 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主体第31页
        3.4.2 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内容第31-34页
4 洪水效应及防洪绩效评价第34-45页
    4.1 河道洪水效核分析第34-42页
        4.1.1 计算方法第34页
        4.1.2 设计面雨量计算第34-35页
        4.1.3 设计净雨及时程分配第35页
        4.1.4 设计洪水效核评估第35-36页
        4.1.5 设计洪水位计算第36-42页
    4.2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断面过洪能力评估第42页
    4.3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防洪效益评估第42-43页
    4.4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河床稳定性评估第43-44页
    4.5 结论第44-45页
        4.5.1 河道防洪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第44页
        4.5.2 河床稳定性得到加强第44-45页
5 河道径流影响及水资源绩效评价第45-62页
    5.1 综合治理工程对径流年际变化趋势的影响第45-49页
        5.1.1 累积滤波器法第45-47页
        5.1.2 肯德尔秩次分析法第47-48页
        5.1.3 年径流变差系数法第48-49页
        5.1.4 结论第49页
    5.2 综合治理工程对径流年内分配的影响第49-51页
        5.2.1 年内分配多年平均月径流量情况分析第49-50页
        5.2.2 不均匀系数Cxy法第50-51页
    5.3 综合治理工程对年径流量变化率的影响评估第51-60页
        5.3.1 影响因素第51-52页
        5.3.2 降水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分析第52-55页
        5.3.3 河道治理工程对径流量影响率评价第55-60页
    5.4 新增可供水量评估第60-61页
        5.4.1 牟汶河城区段综合治理新增可供水量第60-61页
        5.4.2 钢城区河道综合治理新增可供水量第61页
    5.5 结论第61-62页
        5.5.1 径流量发生变化,蓄水容量增加第61页
        5.5.2 新增可供水量第61-62页
6 经济社会效益绩效评价第62-73页
    6.1 河道整治前周边经济社会建设情况第62页
    6.2 河道整治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第62-69页
        6.2.1 经济效益影响评价第62-66页
        6.2.2 国民经济评价第66-68页
        6.2.3 敏感性分析第68页
        6.2.4 经济影响综合评价第68-69页
    6.3 经济社会影响评价第69-73页
        6.3.1 对经济发展目标的影响第69页
        6.3.2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第69-73页
7 结论第73-75页
    7.1 水文及防洪效应评价第73页
    7.2 水资源绩效评价第73页
    7.3 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第73-75页
8 参考文献第75-76页
9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河流防洪预警技术研究
下一篇:抽水蓄能机组静止变频起动控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