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1 石煤提钒工艺的发展 | 第10-11页 |
1.2 石煤提钒工艺废水的处理现状 | 第11-15页 |
1.2.1 石煤提钒萃余液的处理现状 | 第12-13页 |
1.2.2 石煤提钒离子交换尾液的处理现状 | 第13页 |
1.2.3 石煤提钒沉钒母液的处理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试验原料及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2.1 试验原料 | 第17-18页 |
2.1.1 石煤钒矿 | 第17页 |
2.1.2 石煤提钒萃余液 | 第17页 |
2.1.3 石煤提钒沉钒母液 | 第17-18页 |
2.2 试验药剂及设备 | 第18-19页 |
2.2.1 试验药剂 | 第18-19页 |
2.2.2 试验设备与仪器 | 第19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2.3.1 石煤提钒萃余液的循环利用研究 | 第19-20页 |
2.3.2 石煤提钒沉钒母液的循环利用研究 | 第20页 |
2.3.3 石煤提钒萃余液与沉钒母液的全流程试验研究 | 第20页 |
2.4 检测方法 | 第20-21页 |
2.4.1 钒含量测定 | 第20页 |
2.4.2 氨浓度的检测 | 第20页 |
2.4.3 其它元素的检测 | 第20页 |
2.4.4 固体颗粒的物相组成分析 | 第20-21页 |
第3章 石煤提钒萃余液的循环利用研究 | 第21-35页 |
3.1 试验流程的确定 | 第21-24页 |
3.1.1 萃余液的循环利用对 V 浸出的影响 | 第22-23页 |
3.1.2 萃余液循环利用对萃取的影响 | 第23-24页 |
3.1.3 萃余液循环利用对 V_2O_5产品品位的影响 | 第24页 |
3.2 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杂质元素的累积行为研究 | 第24-34页 |
3.2.1 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 Al 的累积行为研究 | 第25-27页 |
3.2.2 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 K 的累积行为研究 | 第27-28页 |
3.2.3 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 Fe 的累积行为研究 | 第28-30页 |
3.2.4 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 Mg 的累积行为研究 | 第30-31页 |
3.2.5 在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 Ca 的累积行为研究 | 第31-32页 |
3.2.6 在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 Si 的累积行为研究 | 第32-33页 |
3.2.7 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 F 的累积行为研究 | 第33-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石煤提钒沉钒母液的循环利用研究 | 第35-56页 |
4.1 石煤提钒沉钒母液循环利用流程的确定 | 第35-44页 |
4.1.1 沉钒母液直接循环利用对原工艺技术参数的影响 | 第35-38页 |
4.1.2 沉钒母液简单处理后回用的研究 | 第38-44页 |
4.2 沉钒母液的循环利用对各工艺指标的影响 | 第44-47页 |
4.2.1 循环次数对反萃剂 H~+浓度的影响 | 第44页 |
4.2.2 循环次数对 V 的反萃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3 循环次数对 V_2O_5产品质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4 沉钒母液的循环利用对沉钒氨耗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 石煤提钒沉钒母液循环利用过程中杂质元素和离子的累积行为研究 | 第47-55页 |
4.3.1 沉钒母液循环利用过程中 Si、Al、Fe、Mg、P、F、As 的累积行为研究 | 第47-51页 |
4.3.2 沉钒母液循环利用过程中 S 的累积行为研究 | 第51-52页 |
4.3.3 沉钒母液循环利用过程中 K 的累积行为研究 | 第52-53页 |
4.3.4 沉钒母液循环利用过程中 Na 的累积行为研究 | 第53-54页 |
4.3.5 沉钒母液循环利用过程中 NH_4~-的行为研究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石煤提钒萃余液与沉钒母液循环利用的全流程试验研究 | 第56-72页 |
5.1 石煤提钒萃余液与沉钒母液的循环利用对 V 浸出率的影响 | 第58页 |
5.2 石煤提钒萃余液和沉钒母液的循环利用对 V 萃取作业的影响 | 第58-59页 |
5.3 石煤提钒萃余液和沉钒母液的循环利用对 V 反萃作业的影响 | 第59-60页 |
5.4 石煤提钒萃余液和沉钒母液的循环利用对沉钒率的影响 | 第60页 |
5.5 石煤提钒萃余液和沉钒母液的循环利用对 V_2O_5产品质量的影响 | 第60-72页 |
第6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创新点 | 第73页 |
6.3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