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水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济宁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必要性 | 第10-11页 |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概况 | 第11-17页 |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内涵 | 第12-13页 |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概述 | 第13-16页 |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2 济宁市水资源基本情况分析 | 第18-27页 |
·济宁市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20页 |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第18-19页 |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气候特点 | 第19-20页 |
·河流水系 | 第20页 |
·济宁市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页 |
·济宁市水资源量计算 | 第20-24页 |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 第20-23页 |
·地表水资源量计算 | 第23-24页 |
·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 | 第24页 |
·济宁市水资源特点及利用状况 | 第24-26页 |
·济宁市水资源特点 | 第24-25页 |
·济宁市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3 济宁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27-62页 |
·系统动力学概述 | 第27-29页 |
·系统动力学渊源 | 第27页 |
·系统动力学特点 | 第27-28页 |
·系统动力学解决问题的流程 | 第28-29页 |
·济宁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分析 | 第29-37页 |
·水资源子系统分析 | 第29-31页 |
·生态环境子系统分析 | 第31-33页 |
·社会子系统分析 | 第33-35页 |
·经济子系统分析 | 第35-37页 |
·济宁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37-49页 |
·模型主要方程 | 第37-39页 |
·模型参数分析与赋值 | 第39-41页 |
·主要变量灵敏度检验 | 第41-49页 |
·济宁市水资源承载力仿真模拟 | 第49-52页 |
·经济发展型方案 | 第49页 |
·生态友好型方案 | 第49页 |
·协调渐进型方案 | 第49-50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小结 | 第52-62页 |
4 济宁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62-75页 |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62页 |
·济宁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构建 | 第62-65页 |
·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构成的主要方面 | 第62-63页 |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63-64页 |
·济宁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构建 | 第64-65页 |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第65-68页 |
·单层次模糊综合评判 | 第65-66页 |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 | 第66-67页 |
·评判矩阵的计算 | 第67-68页 |
·不同情景下济宁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 第68-73页 |
·层级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68-69页 |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 第69-73页 |
·济宁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 | 第73-74页 |
·积极实施引水工程,增加水资源总量 | 第73页 |
·加大地表水供水工程投资,增加可利用水量 | 第73-74页 |
·实施节水工程,加大污水回用力度 | 第74页 |
·合理控制经济发展速度,适当注重生态保护 | 第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5 结论 | 第75-77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75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