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Ⅴ族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锑主族(ⅤA族)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

硫代锑酸锑的制备及润滑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9-12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2-22页
    1.1 我国锑资源的分布及开发现状第12-14页
        1.1.1 锑资源分布第12-13页
        1.1.2 锑资源开发现状第13-14页
    1.2 三氧化二锑的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1 湿法工艺第14-16页
        1.2.2 火法工艺第16-17页
    1.3 硫代锑酸钠第17-18页
    1.4 硫代锑酸锑的研究现状第18-20页
        1.4.1 硫代锑酸锑的制备第18-19页
        1.4.2 硫代锑酸锑的润滑性能第19-20页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0-22页
        1.5.1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20-21页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第21-22页
第2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分析方法第22-27页
    2.1 实验试剂、仪器第22-23页
        2.1.1 试剂第22页
        2.1.2 仪器第22-23页
    2.2 实验样品检测方法第23-27页
        2.2.1 硫酸高铈溶液配制第23页
        2.2.2. 酸碱滴定第23-24页
        2.2.3 锑硫化物及溶液中锑含量滴定第24-25页
        2.2.4 润滑性能测试第25-27页
第3章 硫代锑酸钠的制备第27-35页
    3.1 实验原理第27页
    3.2 硫代锑酸钠合成实验方法及步骤第27-28页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28-33页
        3.3.1 温度及液固比对硫代锑酸钠产率的影响第28-30页
        3.3.2 Na_2S和S对Na_3SbS_4回收率的影响第30-31页
        3.3.3 反应时间对Na_3SbS_4产率的影响第31-32页
        3.3.4 Na_3SbS_4结晶率的影响因素第32-33页
        3.3.5 硫代锑酸钠稳定性分析第33页
    3.4 小结第33-35页
第4章 锑配合物溶液的稳定性和结构分析第35-52页
    4.1 反应平衡方程和热力学数据第35-37页
    4.2 三氯化锑水解反应的热力学分析第37-42页
        4.2.1 Sb~(3+)-Sb_2O_3水解平衡第37-38页
        4.2.2 Sb~(3+)-SbOCl水解平衡第38-39页
        4.2.3 Sb~(3+)-Sb_4O_5Cl_2水解平衡第39-40页
        4.2.4 Sb~(3+)-Sb(OH)_3水解平衡第40-42页
    4.3 酒石酸-锑配合物结构分析第42-52页
        4.3.1 稳定的酒石酸配合物溶液制备第43-44页
        4.3.2 配合物晶体结构测定第44-47页
        4.3.3 溶液中配合物结构测定第47-52页
第5章 三氧化二锑制备稳定锑配合物溶液第52-58页
    5.1 实验方法及步驟第52-53页
    5.2 单一酒石酸溶解Sb_2O_3第53-54页
    5.3 酒石酸与氯离子混合体系溶解Sb_2O_3第54-57页
    5.4 小结第57-58页
第6章 化学沉淀法制备硫代锑酸锑及润滑性能研究第58-75页
    6.1 实验原理第58页
    6.2 工艺条件实验第58-59页
        6.2.1 实验方法及步骤第58-59页
    6.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59-65页
        6.3.1 pH值对SbSbS_4产率及其锑含量的影响第59-60页
        6.3.2 度对SbSbS_4产率及其锑含量的影响第60页
        6.3.3 反应物浓度对SbSbS_4产率及其锑含量的影响第60-61页
        6.3.4 洗涤方式对产物纯度的影响第61-63页
        6.3.5 产物形貌及XRD图谱第63-65页
    6.4 硫代锑酸锑的表面改性第65-68页
        6.4.1 非离子型表面改性剂处SbSbS_4第65-66页
        6.4.2 离子型表面改性剂处理SbSbS_4第66-68页
    6.5 硫代锑酸锑润滑性能测试第68-73页
        6.5.1 0第68-71页
        6.5.2 2第71-73页
    6.6 小结第73-75页
第7章 结论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3页
附录1第83-85页
附录2第85-87页
附录3第87-89页
附录4第89-91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91-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剪切历史对微注塑制品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碱回收炉用无铬耐火材料组成及抗碱性能的研究